Abstract:After the new reform of household registration, localization of immigrants draws more attention than the urbanization which based on urban and rural dual structure. This paper start from the variation of migrantion, deduces the multipmensional nature of the local identity and multiple factors.From macro system level, the mepum at the community level and micro family and the inpvidual level, and it uses logistic regression method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city identity migration population. The results found that there is a big gap between local population and migration in human capital, labor and employment, social security benefits etc. And there is a serious pfferentia within the urban population migration, too.
Key words:identity ; localization ; immigrants ; family reunion ; assimilation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4144(2016)-06-29(9)
1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转型,中国人口流动规模飞速扩大,主要表现为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和城市之间的流动。
2014年7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规范改革的建议》出炉,其中“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有什么区别”一项在某种意义上象征着城乡二元年代的结束,但以地域为基础划分的地区户籍准入机制取代了原有些以城乡为基础划分的城市户籍准入机制,为中国进一步的户籍和公共服务改革带来了新的挑战。根据户籍准入状况看,城市区域的迁移人口主要分为两类:一部分获得了现居城市的户籍,成为户籍迁移人口;一部分仍然保留其原住地的户籍,成为非户籍迁移人口(Fan,2002)。两类城市迁移人口均在就业、生活、社会保障等范围面临很多挑战,怎么样达成良性的社会融入成为目前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他们能否顺利达成迁入地的地方身份认可,对优质的城镇化进步具备要紧意义。
城市迁移人口在融入当地的过程中既面临一同的妨碍,也存在一定量的差异。即便户籍迁移人口可以获得达成“规范平等”(蔡?P等,2001),但因为遭到非户籍原因的影响(Xie,2008),仍大概出现社会融入困难,并对当地身份缺少认可。由于迁移人口“当地化”过程中除去需要历程经济融入(侯慧丽等,2010&2013)、规范融入(李斌,2002;李强,2010&2013;张展新,2007)、社会融入(杨菊华,2010)等不同层面的当地化过程,更需要达成心理层面的融入(李培林,1996;周大鸣,2000;谭深,2003;覃国慈,2007;徐祖荣,2008)。城市迁移人口能否顺利达成从“外来人”向“当地人”的身份认可转变,不只影响对城市事务的公共参与度和社区责任感,更会干扰他们的生活和行为方法,从而改变其生活水平和主观幸福感。因此,对于城市迁移人口的身份认可近况、特点与影响机制的研究尤为必要,在剖析中考虑其群体内部的异质性问题,亦能够帮助对愈加深入的认识和讨论迁移人口的心理当地化进步进程。
2 城市迁移人口的群体分化
在以地区为视角的“当地-外来”划分标准下,本文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起的中国社会情况综合调查(Chinese Social Survey)数据对城市迁移人口的内部差异进行剖析①,当研究对象从流动人口扩大至迁移人口(非户籍迁移人口+户籍迁移人口)时,发现城市当地人口在人力资本、劳动就业和经济收入等方面并不比迁移人口具备更强的优势,甚至在某些方面远低于迁移人口。当然,城市迁移人口自己也存在非常强的异质性,无论是在个人禀赋、经济地位,还是劳动就业等方面,都存在群体内部分化紧急的情况。
2.1 城市迁移人口的种类划分
依据迁移人口的概念,大家可以将出生地和成长地都与居住地不一样的人口划分为四个群体,四个群体在出生时的户籍和流动迁移行为方面存在差异,也因此具备不一样的社会经济特点。
第一类城市迁移人口是在目前居住地生活半年以上,但没获得当地城市户口的农业户籍人口,这种群体大部分出生地与成长地都在农村区域,在教育水平、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等方面都与城市居民存在较大差异。第二类城市迁移人口,是在目前居住地生活半年以上但没获得当地城市户口的非农业户籍人口,这种群体大部分出生地和成长地都在城镇区域,在教育水平、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等方面与当地城市居民存在较少的差异。第三类城市迁移人口,是获得目前居住地城市户口的农业户籍人口,这种群体与第一类群体的早期存活环境和公民身份相近,但通过某种渠道获得了当地市民身份。第四类城市迁移人口,是获得目前居住地城市户口的非农业户籍人口,这种群体与第二类群体的早期存活环境和公民身份相近,但同时与第三类群体一样通过某种渠道获得了当地市民身份。 样本分布显示,人口流动迁移的户籍选择性较强,不同户籍身份的人口流动和迁移行为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户籍身份的人口获得当地城市户口的机会也存在显著差异。因为中国户籍规范的限制,来自农村区域的迁移人口获得当地户口的可能性较低,然而来自城镇区域的迁移人口获得当地户口的可能性较高。四种不相同种类型城市迁移人口的分布结构存在明显不同,其中城镇户籍迁移人口和外来农村人口比率最高,分别占到43.93%和22.15%;农村户籍迁移人口和外来市民所占比率相对较低,仅占全部迁移人口的33.92%。
2.2 迁居缘由的群体比较
从迁居缘由来看,外来农村人口主要通过工作变动发生迁居行为,该部分人口主要由农民工群体构成,求学、毕业、婚嫁和住房变动等缘由也能够帮助推进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区域,但比率相对较小。因为收入较低且非合法就业现象常见,外来农村人口常见缺少福利分房的机会和购买产品房的能力,因此单纯由于分房或购房流入城市的农村人口比率非常低,仅占2.5%。
不一样的是,外来市民由于分房或购房流入城市的比率较高,为12.65%,一方面显示出外来市民拥有较强的经济能力,另方面也显示出外来市民在合法就业特别是机关事业单位拥有更多的角逐机会。在获得城市当地户籍方面,外来市民和外来农村人口存在明显不一样的途径,外来市民主要通过工作学习变动获得当地户籍,而外来农村人口除通过工作渠道获得当地户籍人口以外,更多的是通过婚嫁方法获得当地户籍。正是由于外来市民与外来农村人获得当地户籍具备不一样的选择性,致使农村户籍迁移人口的女人比率较高,同时在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就业机会等方面远低于同样获得当地户籍的外来市民。
2.3 劳动就业的群体差异
在城市迁移人口的四群体比较中,可以发目前样本数据中无论是专业技能型就业比率,还是劳动合同签订率,抑或是平均工作时间和月平均薪资,从城市区域迁出的人口明显高于从农村区域迁出的人口,该现象是农村户籍人口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遭到歧视的结果,还是人口结构、人力资本等方面差异化的结果?
整体而言,四个群体的劳动就业状况呈现阶梯状分布特征。在工作性质方面,外来市民中专业技能型劳动者的比率最高,达到84%,第二是城镇户籍迁移人口,第三是农村户籍迁移人口,最后是外来农村人口,即农民工。在劳动合同签订方面,城镇户籍迁移人口中签订合同的劳动者比率最高,第二是外来市民,第三是农村户籍迁移人口,最后是外来农村人口。在工作时间方面,城市户籍迁移人口中的劳动者每月平均工作天数和天天平均工作时长都明显低于其他群体,农民工群体的平均工作时长和工作天数均远远高于其他群体,高强度的工作时间将影响该群体的家庭生活,间接降低社会交往时间的同时,限制了社交范围。
同时,与高强度的工作时间相应的并非较高的经济收入,样本中农民工群体的月平均薪资在所有迁移群体中最低,更容易产生相对剥夺感。农村户籍迁移群体尽管跨越了规范障碍,但自己的受教育情况和农村成长历程仍然使其不能不更多地从事于体力劳动型或半体力劳动型工作,经济收入与农民工没有太大差异。值得注意的是,未获得当地户籍的外来市民薪资收入最高,远远超越已获得当地户籍的外来市民,该结果与其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有关,一般高学历人群具备更强的流动和迁移选择性。
在进一步将迁移人口细分成不相同种类型之后,可以发现样本内部的异质性是城市当地人口劳动就业情况比迁移人口差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城镇户籍迁移人口占全部迁移人口样本的44%,该群体已获得城市当地户籍且本身拥有非农业户籍,在规范层面与城市当地人口的差异最小,接近一半的样本量将迁移人口与当地人口的就业差异拉平。其次,外来市民虽然并未获得城市当地户籍,但他们流动的主动性和选择性更强,其人力资本水平明显高于当地人口和其他种类迁移人口。尽管该部分群体样本比率不高,仅占到15%,但其优势地位不可防止地提高了迁移劳动人口整体的就业水平和水平。
2.4 社会保障的两极分化
社会保障的获得能够帮助城市迁移人口的长期居留。在城市迁移人口中,社会保障的参与水平存在较为紧急的分化现象,并呈现明显的层级递减的特征,进一步强化了中国社会转型中出现的超越原有二元社会结构的分层论看法。城镇户籍迁移人口的医保、养老保险参与率最高,分别达到79%和81%;外来市民次之,但仍然维持较高的参与水平;农村户籍迁移人口,无论是医保、养老保险,还是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其参与水平均低于外来市民,但除工伤保险外的其他保险参与水平明显高于外来农村人口;外来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险参与水平最低,医疗、养老、工伤和失业等社会保险参与率分别为25%、18%、15%和11%,该结果与中国农民工调查数据接近(孟昕,2013)。
医疗、养老、工伤和失业等社会保险的缺少,使外来农村人口在城市区域的生活缺少基本保障,其病痛伤患、失业和养老等问题,仍然只可以靠家乡所在地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或者遵循传统社会家庭或社区自助式保障,因此需要继续保持他们同家乡所在地的联系。对家乡所在地的依靠性缩短了外来农村人口的居留持续时间,进而不利于其与城市当地社会的持续社会交往,最后或许会影响他们的社会融入和当地化进程。农村户籍迁移人口通过获得城市当地户籍的方法进入当地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养老和失业保险的参与水平也有较大提高。结合表格8中外来农村人口和农村户籍迁移人口的工作性质比较来看,农村户籍迁移人口中的体力劳动型工作仍占就业比率的较大多数,这在一定量上表明,获得城市当地户籍的农村人口在就业情况上并没有明显改变,也揭示了与就业有关的工伤保险的参保水平并没有明显改变是什么原因。 2.5 认可困境:社会融入的不同步性
在没有进行严格限定的状况下,当地认可并非一个明确的定义,可以被视为社会分类过程的结果,它伴随个体所用的参照群体的变化而变化。在分类的过程中,大家把自己和其他人分成“当地人”和“外地人”两个不一样的群体。
在全部城市迁移人口样本中,外来农村人口的当地认可感最低,仅有20%的人觉得自己是当地人,城市户籍迁移人口的当地认可感最高,达到88%。从迁移者的原户籍身份来看,拥有非农户籍的迁移者比拥有农业户籍的迁移者有更强的当地认可感,但其内部也存在肯定的不同步性,即获得当地户籍的外来市民比未获得当地户籍的外来市民拥有更强的当地认可感。因当地户籍的获得而产生的认可分化特征在农业户籍迁移者中同样适用,并且愈加强烈。一旦获得当地户籍,拥有农业户籍的迁移者认可自己是当地人的比率上升67%,拥有非农户籍的迁移者认可自己是当地人的比率由于基数问题仅上升39%,进一步显示出当地户籍身份获得对于获得当地认可的要紧意义。当地身份认可遭到个体生理心理特点、文化、经济、社会和规范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特别当当地身份认可作为心理融入的直接结果时,更遭到社会融入的直接影响。因此,城市迁移人口身份认可的内部差异是多方面原因一同用途的结果,需要对其用途机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与讨论。
3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3.1 身份认可的影响机制
因为层次和维度具备多重性,社会融入的过程也是分层次、分维度且不同步的过程。心理融入作为社会融入的最后一个层面,与其他层次的社会融入一样遭到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经济社会地位等多重原因的影响,但同时也遭到经济融入、规范融入等其他层次融入的影响。当地身份认可关注外来社会成员的主观世界和主观选择,是心理融入的非常重要的表现,其本身的变化机制也较为复杂。
(1)个体特点对当地身份认可的影响
假设1.1: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比受教育程度低的人表现出更强的当地身份认可。
(2)经济融入对当地身份认可的影响
假设2.1:拥有当地住房的迁移人口更可能达成当地身份认可。
假设2.2:社会经济地位的主观认定越积极,越可能达成当地身份认可。
(3)规范融入对当地身份认可的影响
假设3.1:外来市民比外来农村人口具备更强的当地身份认可。
假设3.2:获得当地户口的迁移人口比未获得当地户口的迁移人口具备更强的当地身份认可。
假设3.3:获得当地户口的外来市民比获得当地户口的外来农村人口具备更强的当地身份认可。
(4)社会融入对当地身份认可的影响
假设4.1:当地关系互联网越丰富,越可能表现出更强当地身份认可。
假设4.2:当地居留时间越长,越可能表现出更强的当地身份认可。
(5)关系当地化对当地身份认可的影响
假设5.1:与家人一块流迁的人比单独流迁的人更可能达成心理层面的社会融入,因而具备更强的当地身份认可。
3.2 变量设置与模型建构
在当地认可的理论框架基础上,大家将有关研究假设为可观测和检验的变量。考虑到身份认可作为心理层面的判断具备主观性,因此变量被设定为被访者对自己是当地人还是外地人的主观选择。自变量共分为控制变量、经济融入、规范融入、社区融入和居住情况五个部分。控制变量主要包含性别、迁居当地时的年龄、政治身份和婚姻状况等。因为家庭团聚测量过程中涉及被访者的婚姻状况和家庭结构,因此本文将婚姻状况划分为在婚和不在婚两类型型,在婚状况包括初婚有配偶和再婚有配偶的两种状况,不在婚状况包含未婚、离婚、丧偶和同居四种状况。
测量经济融入程度时一般可以用客观法和主观法两种不一样的办法,然而经济层面的客观差距仍然需要被个体感知或理解后才能对其经济融入发挥影响,因此本文直接用被访者的主观经济社会地位作为经济融入的代理变量,用于测量个体由于客观上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差距而产生的相对剥夺感和排斥感。规范融入测量主要包含城乡户籍的隔离程度和地区户籍的隔离程度,城乡户籍分割主要以个体迁居到现居地前的户口性质为代理变量,地区户籍的隔离程度主要以是不是获得当地户籍为标准。
社区融入的测量主要用邻里交往情况作为代理变量,个体与周围邻居的交往程度可以通过具备递进关系的社会交往量表进行测量。该量表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对邻居的认知程度,主要包含是不是知道邻居的名字、工作内容、家庭成员等;第二个部分为与邻居的交往范围,从见面相互打招呼逐步扩展到经济往来和家庭照料等内容。量表中每个问题均为虚拟变量,且一般只有在上一题选择一定答案时才会大概在下一题选择一定答案。因此,本文将邻里交往量表中十个问题的得分进行加总,得到一个0至10分的综合性指数,用来测量社区融入状况。
居住状况的测量主要分为居留时间、住房状况、居住种类和家庭团聚四个部分。住房状况为虚拟变量,以是不是在本县(市、区)内拥有住房②为划分标准。社区种类分为村委会和居委会两类,考虑到社区性质的问题,其中村委会社区包含村改居、村居合并和“城中村”社区。家庭团聚对在婚人群和非在婚人群有两种不一样的划分标准,在婚人群与配偶一块在现居地居住的可被视为团聚家庭,非在婚人群与爸爸妈妈或子女一块在现居地居住的也可被视为团聚家庭,不符合上述标准的家庭可被视为未达成团聚的家庭。
因此,在控制性别、婚姻、年龄和教育等基本人口学变量(demography)的基础上,大家在logistic回归模型中分别引入家庭团聚(family)、规范融入(institution)、社区融入(community)和经济融入(economic)四个层面的变量,构成嵌套模型,以检验每个层面变量的影响大小和有效性。 4 结果剖析
在当地认可影响原因的logistic回归结果中,除去规范、社区和经济等融入变量的加入对于模型讲解力的提高均有肯定贡献外,还发现当地认可感并不受性别、教育程度、政治身份、主观经济社会地位等具备社会分层意义的变量影响,该结果(见表格8)对于进一步探讨当地认可的影响机制具备肯定意义。
4.1 个体特点与身份认可
回归结果显示,个体的婚姻状况对其当地认可的达成有肯定影响,但仅在10%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处于在婚状况的个体达成当地认可的机率比不在婚的个体低43%。对于迁移人口而言,通过婚姻进入当地的比率相对较小,结婚增加了家庭成员分居两地的风险,因此不利于该群体达成当地认可。其他控制变量如政治身份、受教育程度等对迁移人口的当地认可感也无明显影响。受教育程度的增加对迁移人口适应当地生活和存活角逐均有肯定的促进用途(崔岩,2012),但在当地社会中的具备优势地位与高学历迁移人群却可能拥有愈加消极的当地认可感,这与高学历人群的群体分布有关。如前文所述,人力资本较高的迁移群体主要分布在外来市民和城市户籍迁移人口之中,这部分群体的家乡所在地为城市而非农村区域。因为长期适应城市生活方法,他们在流动或迁移过程中拥有更强的适应力和竞争优势,对家乡所在地的资源倚赖较强。外来市民所用的参照群体比外来农村人口拥有更高的优越性,当地认可一定量上意味着舍弃对家乡所在地的身份归属,对外来市民而言需要付出较高的心理本钱,因此他们非常难达成在家乡所在地以外的城市达成当地认可。
4.2 社会资本与身份认可
社会资本的增加能够帮助加大迁移人口的当地认可感。模型(3)的回归结果显示,居留时间对当地认可存在肯定影响,且在10%的水平上显著。迁移人口在流入地的居留时间每增加一年,达成当地认可的机率可上升2.5%。居留时间是迁移者熟知知道新进入社会的基本首要条件,在流入地生活的时间越长,越容易扩大社会互联网规模,越能够帮助迁移者完成认知、适应、同意和同化的过程,在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不断累积的基础上进而达成当地认可。除去居留时间的积极推动作用,个体的社区交往(主要指邻里交往)也是社会资本增加的要紧体现。统计结果表明,迁移人口与邻居的交往程度每上升一个层次,其达成当地认可的机率将上升5.6%。该结果在一定量上验证了假设三,证实了社会资本在迁移人口达成当地认可过程中的积极推动作用。
4.3 规范融入与身份认可
以户籍规范为代表的规范障碍一直被视为影响迁移人口当地化的要紧原因,其中以城乡为基础的二元分割和以地区为基础的二元分割对其当地认可的达成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除此之外,交互项的设置显示出当地户籍获得与原户籍身份的交互效应,即迁移人口四种不同群体的当地认可差异。依据交互项的取值原理,当当地户籍获得为0时,交互项也为0,在未获得当地户籍的迁移人口中,个体流动到现居地之前的户籍身份对其当地认可影响很显著(Sig.=0.001),原户籍身份为非农户口的个体达成当地认可的机率比农业户口的个体高193.3%,显示出原户籍的城乡身份对于迁移人口达成当地认可的巨大影响。同时,当当地户籍获得取值为1时,当地户籍获得的对当地认可的影响可以分解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为不包含原户籍身份影响的净效应,第二部分为原户籍身份的差异对当地户籍获得效应的影响。第一部分当地户籍获得的净效应很显著(Sig.=0.001),能否获得现居地的户籍身份,可以被视为迁移人口达成当地认可的重点原因,获得当地户籍的迁移人口达成当地认可的机率比未获得当地户籍的群体高15.5倍。可见地方户籍准入规范对迁移人口心理层面当地化的决定性影响。第二部分考虑到当地户籍获得对原户籍身份不一样的群体的当地认可的影响差异(Sig.=0.001),结果显示,在获得当地户籍的迁移人口中,原户籍身份为农业的群体比非农业群体更容易达成当地认可,后者认可自己是当地人的机率比前者低60%。换言之,不相同种类型迁移人口的当地认可也存在阶梯式差距,但其表现与其社会经济生活情况的分化有关联。在社会经济情况方面,城镇户籍迁移人口相对最好,第二是外来市民,第三是农村户籍迁移人口。但在当地认可程度方面,农村户籍迁移人口最高,第二是城市户籍迁移人口,外来市民的当地认可度仍然处于较低地方。农村户籍迁移人口比城市户籍迁移人口更高的当地认可感表现出该群体摆脱原居地、融入城市和目前社会的迫切性。相比于城市户籍迁移人口,农村户籍迁移人口需要同时历程城市化和当地化两个过程,其当地认可的获得也可被视为城市化和当地化一同用途的结果。假如假定一个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对迁移人口的吸引力是一致的,那样进一步显示出城市对农村人的吸引力与对其当地认可的积极影响。
4.4 经济社会融入与身份认可
在经济层面,是不是拥有当地住房在一定量上被常见视为是不是拥有当地人资格的象征,事实上,拥有当地住房的迁移人口比没当地住房的迁移人口认可自己是当地人的机率低1.1倍,该结论支持了假设5.1。与此不一样的是,迁移人口对其经济社会地位的主观判断对其当地认可没有显著影响,无论是觉得自己处于社会的下层、中层还是上层,其当地认可均无明显差异。这一点与受教育程度相似,一定量上反映出当地认可主要涉及横向社会流动而非纵向社会流动的判断,因此涉及社会分层或等级结构的变量,对达成当地认可并无太大影响。居住环境对于迁移人口的当地认可影响非常大,村委会社区比居委会社区对迁出人口具备严格的排斥倾向(折晓叶,2002),一般对迁入人口也具备更强的社会排斥,因此会妨碍迁移人口的当地认可过程。然而,模型中居住种类这一变量的回归系数并不显著,因此不可以得出在居委会社区居住的迁移人口与在村委会社区居住的迁移人口存在当地认可差异的结论。 4.5 关系当地化与身份认可
家庭原因是形成迁移人口“漂泊”心态的主要原因。迁移人口的家庭团聚不只具备在流入地合家团圆的文化情感意义,其背后需要社会保障、子女教育、存活和进步能力等多重基础的支撑,缺少其中任何一项,都很难正常的达成家庭团聚。因此,家庭团聚对于迁移人口达成当地身份认可具备显著影响(Sig.=0.001),在控制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经济和规范融入等变量的首要条件下,达成家庭团聚的迁移人口认可自己是当地人的机率比未达成家庭团聚群体高1.7倍,其影响力仅次于当地户籍身份的获得。然而,家庭团聚所带来的家庭支持只是推进个体达成当地认可的一个影响原因,达成在现居地的家庭团聚不只意味着迁移人口能获得经济、情感、生理、养老、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支持,同时也意味着迁移人口个体本身拥有较强的能力,他们在经济、社会和规范层面获得了肯定的融入收获,家庭支持的获得和自己能力的选择性一同加快了该部分群体的当地化进程。
5 结论
在中国经济社会迅速转型的今天,城市化和市民化被视为目前人口流动和迁移研究的主要论题,然而属地化问题更值得关注。在城市迁移人口的自我认可的过程中,不相同种类型迁移人处于不一样的困境之中。居留时间和邻里交往作为社会融入的表现形式,能够帮助迁移人口当地关系网的构建,从而形成地缘关系的空间归属,最后影响其当地身份认可的获得;经济情况的改变,如获得当地住房,也是促进其当地身份认可的渠道。此外,迁移人口的家庭团聚是达成血缘关系空间转移的重点,是影响其当地身份认可的要紧原因,而户籍规范,则是妨碍迁移人口当地化的另一主要原因。尽管以城乡为基础的二元分割对迁移人口当地身份认可的影响依旧存在,原户籍“农业-非农业”的城乡身份和现户籍“当地-外来”的地区身份,一同影响着城市迁移人口的当地身份认可,外来农村人的当地身份认可比率明显低于外来市民;但以地区为基础的二元分割对迁移人口当地身份认可的达成影响更大,当地户籍的获得作为规范融入的一部,能够帮助迁移人口地方公民权的达成,是迁移人口获得当地身份认可的要紧环节。值得注意的是,当地户口的获得对于外来市民和外来农村人口的当地身份认可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农村人口在获得当地户口之后表现出愈加积极的认可感,而城市人口却表现出与原住地更强的心理联系。总体而言,城市迁移人口与当地人口在人力资本、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福利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的同时,其内部差异愈加显著,从而致使不相同种类型迁移人口当地身份认可的不同步性。
因为2011年中国社会调查的访问对象为18周岁及以上的中国公民,使得研究很难覆盖所有符合迁移人口概念的研究对象,特别是没涉及随迁子女的当地认可问题,样本受限使得本研究仍存在非常大的改变空间。伴随城市化的飞速进步和户籍规范的大幅改革,乡-城和城-城户籍迁移的规模均在不断扩大,除去非户籍迁移人口及其随迁家属以外,城市第一代户籍移民家庭的当地化进程需要遭到更多的关注。同时,第二代户籍移民在城市的社会适应问题也将渐渐显现,该问题将进一步延展社会融合和社会适应研究的范围。
注解:
①该项调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起,调查时间为2011年7月1日至十月1日,调查范围为,全国25个省、自治区的城乡地区与5座城市的市区,涉及472个村居委会(SSU)。其中个人问卷量为7552份,调查对象为在现地址居住的年满18周岁及以上的中国公民(无年龄上限)。
②不只限于产品房,也包含自建住房、保障房、原公房、小产权房和农村私有住房等其他种类房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