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资金支持是农业产业化有力的助推器
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资金支持有益于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比较效益;有益于把分散农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地连接起来;有益于促进弱质农业转变为产品农业,提升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优势;有益于加快科技革新成就在农业经营中的推广;有益于推进农业越来越走向现代化。具体讲:
1、通过资金支持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增强对农村经济的拉动力。优势主导产业拥有地区资源优势、商品特点明显、市场占有率高、规模大、竞争优势强、效益好等特征,在农村经济中起联系市场和农户的纽带用途。如:优质大宗农商品种养殖业、生态旅游农业、绿色食品、畜牧业、高科技生物农业、果林业等。
2、通过资金支持强化重点龙头企业,增强对农业产业化的牵引带动力。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最主要形式。据有关介绍,湖南60家省级龙头企业资产总额为250亿元,年销售收入152亿元,连接基地1023亩,辐射农户480万户;黑龙江农副商品加工企业712家,年销售收入271亿元,带动农户98万户;山东诸城大龙公司一家带动农户100多万户,7000多个产品鸡养殖场。但从大体上看,国内农业产业化经营还处于初步进步阶段,龙头企业规模偏小.能力较弱。要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不能离开雄厚的资金支持。只有改革现有有关金融政策,构建健全的龙头企业金融支持体系,多途径筹筹资金,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经营规模较大、经济效益好、辐射能力强、商品具备市场角逐优势的优良企业及国家级、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大力扶持,使其进一步做大做强,才能真正发挥对农业产业化的带动用途。
3、通过资金支持进步农商品基地,增强依托辐射力。农商品基地建设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是龙头企业进步的依托和条件。通过资金支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在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等群体生产的基础上,越来越形成“一乡一品”或“一县一品”的连片生产格局。并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根据布局地区化、经营集约化、服务系列化、管理现代化的需要,不断提升标准,最后形成稳定的生产基地。
4、通过资金支持培育农商品市场体系,增强整体联动力。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农业产业化进步的首要条件条件。只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才能有组织有计划地培育和健全一批地区化、规模化、专业化并具备较强辐射力的农副商品专业批发市场、运销中介组织及电子化信息互联网市场,才能按产业化需要稳定销售途径,降低市场风险,提升运销效率,保证运销增值。
5、通过资金支持促成农业科技成就转化和推广,增强进步推进力。科技革新是进步现代农业的第一推进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需要大力支持农业科技革新主体,如科研院校所、良种繁育基地、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促进产学结合;支持生物农业、新型种苗、农药、兽药、肥料、转基因、胚胎繁育等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加速科技成就转化;强化农技推广体系;支持重点龙头企业对新技术的推广,提升产量与品质,促进科研、生产、经营合适套,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而这所有都不能离开肯定的资金支持。事实上,因为缺少资金,国内有限的农业科技投入研究出来的成就约有60%以上得不到推广和应用,处于长期“休眠”状况。国内农业科技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率只有35%左右,大大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比率。
2、资金支持不足是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突出问题
由上可以看出,进步农业产业化,不管哪一个环节都需要很多的资金支持。现在,国内各地进步农业产业化的势头较足,资金需要也非常大,但对农业产业化的资金供给却又不能满足需要。
1、国家投入紧急不足,各地缺少农业产业化的启动资金。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它又是一个“弱质”产业,受制于自然条件和动植物成长规律,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非常大,靠传统农业生产非常难获得多大经济效益。要改变这一近况,需要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而农业产业化是随着着资金的高投入来达成的。在经济发达国家,政府对农业的投入非常大,如美国农业在国民收入中仅占4%,而政府却给予9%的补贴;德国农业税收约占全部税收的1.7%,而农业投资占国家预算的7%。在国内国家财政支出中,农业所占比重呈降低趋势,1994年仅为6%,比“五五”计划期间的13.2%,降低7.2个百分点。农业基建占全部基建的比重也不断降低,由“五五”期间的10.2%降低到“六五”期间的4.7%、“七五”期间的3.4%,直至“八五”期间历史最低点2%。虽然自“八五”以来占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比重逐年提升,但因为历史欠账太多,农业基础设施陈旧老化问题紧急,抗灾能力差,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遭到削弱。“七五”期间,全国水旱灾害成灾率为48.8%,“八五”期间上升到49.3%,导致数百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降低近50亿公斤的粮食产量。因为国家投入不足,一方面导致农业生产条件变差,生产环境恶化,生产能力降低,其次导致很多区域虽然资源丰富,农业产业化的政策手段也十分合理,但因为缺少启动资金只好“望洋兴叹”。
2、县乡负债累累,对农业产业化的财政支持很难有根本改变。现在,乡村两级组织开支缺口巨大,举债现象紧急。依据有关部门的调查统计,1994|1997年全国村级净负债每年平均递增47%;东北某省负债村占总村数的88%,华东某省负债乡镇占乡村数的90%以上。依据全国农村固定察看点的调查,1993年300个样本村中净负债村有149个,村均净负债52.17万元,1997年净负债村为138个,村均负债额高达59.87万元。另据湖南安乡县的调查,1997年财务年度末,全县20个乡镇负债总额4223万元(不含村及乡属企业负债),乡镇平均211万元;264个村负债总额8524万元,村均32.3万元(其中不负债的村只有14个,占5.3%),而且负债增速快,1996年比1995年村负债增长20%,1997年比1996年增28.9%,1998年比1997年增45.4%。就连相对富裕的福建,1998年全省村财政平均收入22.9万元,但村平均负债为49.9万元,负债总额达74.9亿元,全省14494个行政村,没负债的只有797个。乡镇一级负债也十分紧急,负债面达95.5%,乡均负债540.2万元。全省农民人均负债185.5元。近几年,在多数地方,县级财政情况也开始出现困难,全国2400多个县,已有1000多个能否正常发薪资。拖欠干部薪资在乡镇一级比较常见,在县一级也有进步之势。在很多地方,政府都想支持农业、农村、农民,但连干部薪资都发不出,哪有钱来支持农业产业化。县乡财政困难,一方面削弱了基层政府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能力,其次致使很多地方很多的贷款贴息和专项配套资金无从落实,以各种方法挤占支农资金的事不足为奇。不少地方,因为县乡紧急负债,农技职员的薪资和收入很难得到保障,总是致使农技职员很多改行,甚至致使基层农技站、畜牧站处于瘫痪状况,严重干扰了农业技术的推广,更谈不上支持农业产业化。
3、农村资金很多外流,导致农业产业化资金支持总量的不足。近年来,农村资金通过各种途径很多流失,1998年,全国农村仅通过财政系统尽流出的资金就高达851亿元。另外,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对农村资金的“虹吸”也导致了农村资金的很多外流。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都在很多缩短面向农村的金融业务,在很多经济不发达的区域,国有商业银行设在县以下的机构网点都在加快撤并和缩短进城。设在县及县以下的现有机构网点,大多只有吸收存款权而没贷款权。邮政储蓄只存不贷,更是农村资金流向城市的要紧通道。有关资料显示,到2001年8月,全国邮政储蓄余额累计已达5300多亿元,其中64%来自县及县以下。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的存远大于贷和邮政储蓄在农村的只存不贷,意味着农户、农业大户等农业产业化主体自己对农业投入的降低,也将导致农业产业化资金缺口愈加大。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