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会计政策选择有关的主要理论有以下三类:一是有效市场假说,二是实证会计理论,三是经济后果理论。会计政策选择的理论问题还关系到会计准则的拟定。
1、有效市场假说
简森1978年把有效市场概念为:对一组信息Qt,假如依据该组信息从事买卖没办法赚取到经济收益,那样市场是有效的。1
EMH理论觉得,在次强式或强式股票市场上,市场可以无任何偏好地对包含会计程序变动在内的所有信息作出反应。税收是会计变动唯一可引起的现金流量效应。在没税收据件下,会计程序的变化不会干扰股票价格。EMH预测不论股票价格怎么样伴随会计收益的变动而波动,最后的股票价格一定是对股票将来价值的无偏倚计量。
EMH觉得,因为信息交流,资本市场终会知道一家公司是不是存在现金流动问题。一家公司绝不可可以靠会计来作为欺诈方法,长期隐瞒现金流动问题。一旦为外面发现,那样,次强式以上的股票市场就会对会计收益中隐含的将来现金流动问题作出大致正确的评估并通过当期股票价格反映出来。证券市场不会一直被会计收益引入歧途,而会作出对股票将来价值的不偏不倚的估计。甚至在某企业特定的会计程序不为外面所知时,有效的证券市场仍将对该企业运用的会计程序作出无偏见的预测,并对该会计程序将产生的将来预期收益的程序作出不偏倚的评估。
总之,EMH觉得会计政策选择不重要,不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和企业价值,有效资本市场将形成不偏倚的股票价格。
2、实证会计理论
PAT对会计政策选择的研究是通过对分红计划、债务契约和政治本钱的考察,推导出有关的三大假设。2
1.分红计划 假设在做出“管理职员在某个分红计划下的报酬伴随报告收益的增加”的假定,之后推导出该假设:若其它条件维持不变,推行分红计划的企业,其管理职员更大概把报告收益由将来期间提前至本期确认。
2.负债权益率 假设在做出“企业越是与特定的基于会计数据的限制性契约条约联系紧密,企业经理职员便越大概使用可增加当期收益的程序”的假定之后提出该假设:假定其它条件维持不变,企业的负债权益率愈高,企业的经理职员便愈大概选择可将报告收益从将来期间转移至当期的会计程序。
3.规模假设 在做出“大企业的政治敏锐性和所承受的财富转移额均大于小企业”的假定之后,推导出该假设:在其它条件均不变的状况下,企业的规模愈大,它的管理职员就愈大概选择那些可以将当期收益递延到下期的会计程序。
很多的实证研究结果基本证实了这三大假设。简言之,PAT觉得确实存在管理职员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的行为。
3、经济后果理论
史蒂芬·杰夫在其1978年发表的一篇名为《‘经济后果’的兴起》文章中将经济后果概念为:“会计报告对企业决策行为、政府、债权人所产生的影响。”3这个概念的本质在于,会计报告可以影响管理者和别的人员所做出的真实决策,而不止是反映这类决策的结果。威廉姆·斯考特将经济后果概念为:“不论有效证券市场启示怎么样,会计政策选择可以影响企业价值”这一观念。即从本质上觉得企业的会计政策及其变更确有影响。4
经济后果的出现,照斯考特的看法,来自于“为什么存在会计政策选择”这一问题。扼要地说,它们来源于企业签订的契约,尤其是管理报酬契约和债务契约。假设会计政策选择会产生影响,企业所运用的特定会计政策及其时间分布和变更的实质,对投资者而言,是一项要紧的信息来源。事实上,管理职员可运用会计政策选择这一内幕信息的靠谱信号披露内幕信息,缓解企业内外部利益有关者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斯考特觉得,会计政策及其变更影响到管理职员和投资者,甚至会引发政治家们的兴趣。他强调指出,这里的会计政策指的是任何一项会计政策,并不是专指影响企业现金流量的那一些。因为很多重大的会计政策的变更都与会计政策的经济后果有关,并且经济后果观念与现实状况相符。
总之,ECT觉得,会计政策选择具备经济后果,虽然可能不影响企业现金流量,但却可以影响企业的价值及其股票价格。
4、评述
一般觉得,EMH与ECT在会计政策选择问题上是两大对立学派。EMH理论觉得,会计政策选择不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和企业价值,证券市场能自发调节形成洞悉所有的无偏见的股票价格;而ECT觉得,会计政策选择具备经济后果,影响企业价值。而实证会计研究结果更倾向于ECT。笔者觉得,因为信息不对称、内幕信息等问题的存在,信息本钱不为零,故而股票市场尚未拥有看穿企业价值的能力。
5、对会计准则拟定的影响
EMH理论觉得,既然会计政策选择并不对企业价值产生影响,因而会计准则的拟定应给企业管理职员留有肯定的空间,不必过分限制管理职员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可以提供数个备选策略。
PAT觉得,会计政策的选择是使得企业的契约本钱最小化的整体需要,不是坏事情,准则的统一性不应太强,应保留肯定的空间,防止日后重复签约的巨额本钱。
ECT觉得,因为会计政策选择具备经济后果,所以会出现“第三者干涉”现象,并使得会计准则的拟定复杂化了。准则拟定机构对这类干涉会作出相应反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扩大对自己信息的披露;二是让不一样的利益有关者参与准则的拟定,为他们提供对将来发布的新准则的征求建议稿发表评论的机会。会计准则拟定机构面临困境,一方面,要维持好的会计理论;其次,又不能不进行政治上的考虑。拟定出来的会计准则是两方面权衡的结果。
而今,世界各国的会计准则拟定机构由具备广泛代表性的各方的代表组成,拟定过程中多使用充分程序提供给社会各界发表建议的机会。准则中会计政策的选择性不大,多是一项基准处置办法和一项至多两项备选处置办法。
注解:1。2。Watts,R.L.,Zimmerman,J.L.,著,黄世忠等译:《实证会计理论》,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6,P21、P273、P284、P310
3。4。Scott,W.R.:EINANCIALACCOUNTINGTHEORY.PrenticeHall,inc.,1997.P187、P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