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言
跨国公司是指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等方法,在其他国家(或区域)设立分支机构或当地资本合股拥有企业,并在母公司统一决策体系下从事国际化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公司。现在国际贸易呈现三分天下的格局,跨国企业的内部贸易占三分之一,跨国公司之间的贸易占三分之一,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占了剩下的三分之一。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数据,2010年全球产品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约有19亿USD,而跨国企业的内部贸易额约为6.3亿USD,占世界贸易总额三分之一。这样来看,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是比较大的,所以,对内部贸易的研究也看上去非常重要。
2、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是指跨国公司母公司与海外子公司之间,与海外子公司与第三国同系子公司之间在商品、技术、服务等方面的贸易活动。跨国公司为了达到减少买卖本钱,回避风险,协调公司内部关系等目的,进行内部贸易。在内部买卖给跨国公司带来效益的同时,也对国际贸易产生了影响。
1.内部贸易的正面影响
(1)内部贸易扩大国际分工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依据不同国家区域要点的比较优势,将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这使得生产分工愈加精细化,主要体目前某个国家或某个企业只生产某种商品的一个小部件甚至只不过该商品的某一生产工序。同时,这种配置扩大了协作在全球的范围。比如,提供苹果公司iPhone的零件提供厂家来自13个国家区域,这13个协作的国家跨越了亚洲、美洲、欧洲、非洲和南美洲。其中提供厂家数目最多的是中国,有349家;位列第二的是日本,139家;而美国厂家排在第三位,只有60家。
跨国公司为了达成资源最佳配置,在全球每个区域设立生产点。无论是垂直型经济分工或水平型经济分工还是混合型经济分工,它们都加快了国际生产的专业化与协作化进步,扩大了国际分工。
(2)内部贸易推进技术贸易
二战以来,跨国公司可以不断进步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全球的新技术、新品、新生产工艺基本都学会在跨国企业的手里。为了预防企业的技术商品在公司外部买卖时,被角逐对手抄袭而给公司带来巨大损失的发生,贸易内部化就看上去非常有意义。据统计,发达国家的500家大型跨国公司垄断了工业发达国家生产技术的90%,国际技术贸易的75%,而其中70%-80%是内部贸易。内部贸易可以让技术贸易发生在公司内部,预防什么优势技术扩散出去,从而获得高于技术本身价值的效益,创造巨额收益,增强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的优势和竞争优势。
跨国公司为了在角逐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中维持技术优势,总是会让新技术和高技术含量的商品在公司内部流动,产生高收益。这将促进跨国公司不断开发新高技术,推进技术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进步。
(3)内部贸易优化产品结构
内部贸易对国际贸易产品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目前两个方面。一方面,初级商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大幅度地降低,从1937年的63.3%降至1960年的45%,再到2003年的20.5%。其次,制成品和中间商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大幅度地上升,从1937年的36.7%升至1960年的55%,再到2003年的79.5%。东道国为了维护自然资源主权迫使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内容发生改变,退出某些初级商品的生产加工部门,转向劳动、资源密集型的制造部门。而且伴随跨国公司生产技术的提升,开发出新型材料来代替初级商品的进出口而在公司内部流动,减少了其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同时增加了制成品和中间商品的比重。
跨国企业的内部贸易内容的改变及技术的进步降低了初级商品的进出口,增加了科技含量高、附加价值高的制成品和中间商品的生产贸易,从而使得国际贸易产品结构高级化,优化了产品结构。
2.内部贸易的负面影响
(1)内部贸易影响自由角逐
跨国公司为了企业利益,通过内部贸易采取转移价格。当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进行商品、技术、服务等贸易时,有意地调节价格以高于或低于正常买卖原则下的市场价格进行买卖,以此达到获利的目的。但,这种行为会对国际市场价格机制导致不小的破坏用途,影响国际市场价格与供应求购之间的关系。而且,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在一定量上可以使传统的国际贸易的国别市场界限消失,形成一种封闭的贸易市场,随便定价,排挤角逐对手,导致外部市场扭曲。这类都不利于市场自由角逐。
(2)内部贸易损害东道国利益
跨国公司通过内部贸易采取转移价格防止在产品进出口时遇见关税壁垒与降低所需上交的税费,这不只影响了市场自由角逐,也对东道国产生了负面影响。譬如,母公司与在东道国的子公司进行贸易时,母公司会对设有高关税国家的子公司以极低的价格发货,降低所需缴纳的关税,减少进口本钱,以此来增加子企业的收益,提升其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优势。虽然,转移价格有益于跨国公司获利,但,这会降低东道国应有些税收收入,不利于东道国的公司经营。
依据有关部门数据显示,中国境内的外资企业亏损比重高达40%以上,有的区域甚至达到75%,因此很多合资企业的中方无利可分,甚至连年亏损。从中大家可以看出通过内部贸易进行高进低出的转移价格会损害东道国的利益,不利于国际贸易的长期进步。
此外,有的跨国公司为了母国的利益,将那些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三高项目设立在东道国,特别是进步中国家,导致了东道国生态破坏及环境污染紧急的状况。因此,内部贸易让东道国在拟定外贸政策时看上去愈加左右为难,东道国即期望通过跨国公司带动国内企业的进步,但又不能不面对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转移价格及自然破坏带来的损失,而限制外资投入国内。 3、应付内部贸易负面影响的手段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是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它既能促进国际贸易进步,也能妨碍国际贸易进步。大家应该扬长避短,放大正面影响,并针对内部贸易带来的负面影响积极地采取有效手段。
1.监控跨国公司转移价格
转移价格虽然有益于跨国公司,但它会破坏市场价格机制,影响自由角逐,损害东道国的利益,因此监控跨国公司转移价格是势在必行的。但,多数跨国公司是发达国家,吃亏的东道国为进步中国家,而大多进步中国家的跨国公司进步并不久,缺少有关的信息和经验,因此要管制跨国公司转移价格会存在肯定的困难程度。目前进步中国家最重要任务应该是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打造完善跨国公司信息库,拓展国际税务合作。有关部门应准时采集、统计、更新境内跨国公司会计信息数据和国际市场行情及有关国家的税率状况,加大对外资企业财务报表的审核。一旦发现问题,便可以采取准时有效的手段。
2.增强本国自己实力
面对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给东道国带来的种种不利,东道国第一应该增强本国自己的实力。一方面,东道国可以加入像WTO如此的国际性贸易组织,或者与有关国家加大合作。以此来提高本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增强自己实力。其次,东道国应该结合基本国情推行有益于本国企业进步的宏观政策和贸易条件,增加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3.加大国际立法和提升生产技术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不止是东道国需要关注的,而是全世界都该关心的要紧问题。加大国际环境生态保护的立法与执法,明确双方的责任与权利,将国际生态环境危机解决在发生前或者在危机爆发后能准时、合理地解决。但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手段应该是提升生产技术,开发清洗能源,净化污染物,降低甚至防止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产生,如此才能在根源解决问题,而且技术的提升还能提高公司商品的品质和竞争优势。无论是跨国公司还是东道国都要坚持走可持续进步道路,促进全球经济健康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