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金融对民营经济有哪些用途、问题及对策

点击数:898 | 发布时间:2025-01-23 | 来源:www.nurll.com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正渐渐成为推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到2004年底,全国登记的个体工商户2350.5万户,从业职员4587.1万人。全国登记的私营企业365.1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64.45万户,从业职员5017.3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718.3万人,工业产值和收益分别占全国工业产值和收益的60%和40%,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在地方经济尤其是县域经济中,民营经济正在成为经济进步的主体,已经由过去的“边缘经济”进步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紧组成部分。实践已经证明,民营经济发达的区域,经济增长就快。然而,目前的大部分民营企业还处在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资金短缺成为制约其扩大规模和提升效率的最大障碍。

    1、民营经济资金短缺之成因

    1、民营经济贡献与官方金融支持的不对称

    在民营经济的主要外源筹资途径中,银行信贷这种官方金融形式是最主要的形式。但官方金融对民营经济的支持与民营经济的贡献是极不对称的,早在1999年,国内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达53%左右,而其金融信贷占比却只有27 %。尽管近几年,国内官方金融机构从观念上打破了传统的经济支持“成分论”偏见,中央银行也颁布了对“中小微型企业信贷支持建议”,对民营经济的信贷支持在体制上进行了松绑,但大型合法金融的信贷对象主要还是在城市的大型企业,民营企业从银行获得的信贷支持仍然明显不足。其缘由主要表目前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本钱收益不对称,官方银行对民营经济贷款缺少动力。银行对大顾客的贷款等于批发业务,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则是零售业务,平均放贷本钱和贷后监督本钱都高于批发业务。第二,风险收益不对称。同样一笔不好的贷款发生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总是致使不一样的责任后果,这种不一样的责任风险致使了国有银行对国有企业的信贷偏好。第三,银行责任信贷制的推行,制约了银行放贷的积极性。为了减少个人风险,不少基层信贷职员不能不愈加谨慎。

    另外,民营企业本身的特点也在一定量上制约了官方银行向民营企业提供贷款:一是民营企业规模小、资产少,可供抵押的资产少。二是民营企业整体资信水平低,财务规范不够完善,信息不对称。三是民营企业贷款需要急、金额小,而国有银行的贷款则需要层层审批,没办法满足需要。再有,鉴于直接筹资市场各种各样的规范壁垒,民营经济更很难介入。

    2、民间金融未得到应有些政策支持

    民间金融是一种自发性的规范革新,是由民营经济旺盛的资金需要引致的筹资供给。以民间借贷为主的民间金融正是适应了民营经济进步的客观需要,才在民营经济发达的区域如火如荼起来。回顾近二十年中国金融业的进步经历,民间金融历程了“产生→兴盛→禁止→地下→兴盛”的漫长过程。长期以来,国内官方沿用的思维方法,一直对民间借贷采取封、堵、打的高压政策,试图用正式的金融规范安排来取代民间借贷这一非正式的金融规范安排,将所有金融买卖学会在国家手中。然而其结果却是,民间金融不只没被合法金融机构所取代,其在地方经济和国民经济中有哪些用途和规模却愈发彰显和壮大。

    3、官方金融对民营经济提供的金融服务品种缺少

    民营企业结构复杂,多种多样、经营灵活,因此急切需要提供敏捷高效、迅速准确的金融服务。然而,现在官方金融部门提供的服务品种非常难满足民营经济如火如荼的需要。通常情况下,对民营企业急切需要的金融服务如资信评估、法律保障、各种代理等业务,官方金融机构出于本钱效益的考虑,对此极少拓展,也未必想拓展。金融业多年垄断经营形成的官商作风不适应民营企业的实质需要和市场经济进步的需要。

    2、民间金融理应成为民营经济资金提供的主体

    大家都知道,需要与供给的共存才能创造市场,两者缺一不可。虽然民营经济对资金的需要不断增长,可是官方金融却未能提供相应的资金供给。正是看到了这一巨大的资金供需缺口,民间金融才像“准时雨滋润久旱的禾苗”那样源源不断地满足着民营经济的资金需要。之所以可以非常不错地满足民营经济不一样的资金需要,根据谢毅先生的话说,就是由于民间金融具备如下几大特征:

    1、规模大

    中央财经大学课题组对全国20个省份的地下金融情况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03年全国地下信贷的规模在7400~8200亿元之间,占到正式金融规模的近30%。美国花旗银行2005年1月报告说,2004年5~十月,中国国内银行居民存款流失额在9000亿元左右。这类流失的资金大部分进入了收益更高的民间金融系统。

    2、作用与功效广

    民间借贷资金来源以自有资金为主,贷款作用与功效偏重于生产经营。据调查,广东恩平市民间借贷的资金来源主要有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自有资金约占民间借贷资金来源的九成,主要来自于城乡居民历年生产经营积累和生活积蓄;借入资金约占一成,主如果向别人借入低息或无息资金,然后转贷给其他人,从中赚取息差。在借贷资金作用与功效方面,企业主中用于生产经营的占84%;农户中用于农业生产的占41%,用于子女念书开支的也占较大的比率,为25%。

    3、主体多样化

    从借款者的层面来看,在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成为主要的借款者,占调查样本数的69%;然后是股份制企业,占11%;最后是“三资”企业,占8%。在农村,农作物种植户是主要的借款者,占58%;第二是禽畜养殖户和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户,分别占17%和16%。从贷款者的层面来看,贷款者一是借款人的亲朋好友;二是资金宽松的私营业主;三是专门以获利为目的的“食利”职员。

    4,利率弹性大

    因为民间金融多是没办法在合法金融机构获得借款的状况下发生的,所以对于那些索取利息的民间借贷来讲,其利率一般要比合法金融利率为高,但大部分还是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索取利息的。一般民间金融利率都以官方利率为基准,实行风险和买卖成本加成定价法,即依据借款的主体、借款的作用、借款的缓急程度、借款的时间长短而定。假如借款人经营稳定、诚信誉、借款时间短,利率相对较低;假如借款时间长,借款数目大,如筹资等,利率则相对较高。据调查,企业中的借贷月利率大多数在10‰~20‰之间,占其发生户数的51%,一般低于银行同期利率的4倍。然而,发生在居民亲戚朋友之间的借贷,一般是不索取利息的。

    另外,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同意,对民间金融的积极推动作用的认同,也为民间金融的存在和进步创造了好的政策环境。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十三大社会资金与中小机构的重组改造。在加大监管和维持资本金充足的首要条件下,稳步进步各种所有制企业”。这为民间金融的进步提供了政策保障。2005年2月,国务院又颁布了《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进步的若干建议》,第5款指出:“允许非国有资本进入金融服务业”。这是对民间金融的第三一定。2005年5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04年中国地区金融运行报告》中“正确认识民间金筹资金的补充用途”的讲解:民间金融具备肯定的优化资源配置功能,减轻了中小民营企业对银行的信贷重压,转移和分散了银行的信贷风险。这被外面常见觉得是为民间金融“正名”的信号,预示着民间金融合法年代的到来,对消除公众对民间金融的偏见十分有益。

    3、民间金融组织面临的问题

    尽管民间金融对帮助民营经济进步壮大的主体用途已经得到了常见的认同,但民间金融作为非国有金融成份,在其合法性、政策扶持的主动性和自我克服固有缺点等方面,还将面临如此那样的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

    1、对民间金融组织的认识还存在误区

    尽管民间筹资以其便捷、快捷,不受指标、规模限制的特征,已经飞速走进了百姓的生产和生活,但社会各界甚至有的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在对民间金融组织的认识上还程度不同地存在误区。第一,基本上还将它归类为“非法金融机构”,还有人觉得民间借贷组织应该“归顺”当地信用社,归属农村信用社统一调度和管理。第二,尽管它们是在国家政策和金融法律允许的低于国家基准利率的4倍的范围内索取利息,但一些机构和人士仍然习惯上称其为“高利贷”和地下金融组织;第三,觉得民间金融组织的活动,不是会促进官办金融机构的改革,成为农村信用社的要紧补充,而是会威胁农村信用社在农村经济中有哪些用途等等。

    2、民间金融组织仍然遭到不公平待遇

    从资金来源上看,农村信用社可以同意百姓的零星储蓄,而民间金融组织则不可以;从资产水平维护上看,农村信用社可以向中央财政申请保值贴补利息,可以向市、县两级财政申请信用社改革进步基金,可以获准认购用以置换不好的贷款的专项中央银行票据,可以在贷款出现逾期等状况下借用政府免费清收,等等,而民间金融组织则全无这类权利。

    3、民间金融组织的固有缺点仍有待健全

    民间金融组织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在其打造和运行的过程中,还面临如此和那样的问题。一是监管主体及监管法律的确立问题。二是资金的来源问题。因为民间金融组织的资金大多来自组织者个人和向少部分人的借款,但要想让民间金融组织正合法规地发挥更大有哪些用途,其资金的补充问题就应引起看重。三是人力资源问题。民间金融组织是纯粹私有些金融组织,在与国有金融机构争夺人才的角逐中存在劣势,怎么样吸引合格的金融人才也将是一个长期性的考验。

    4、政策建议

    1、民间金融组织要立足“三农”、科学进步

    第一,要立足农村,找准市场定位。民间金融组织需要坚持服务“三农”的方向。民间金融组织的“根”在农村,脱离农村、离开农业、离得远远的农民,民间金融组织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二,树立科学进步观和防范风险意识。看重规模扩张,忽略风险管控,这是民间经济组织的通病。民间金融组织要想健康进步,需要从一产生就树立科学进步观,通过内涵增长保证外在实力。必须要树立高度的风险防范意识,金融本身就是个高风险的行业。既要谋划资金来源,又要很看重资产保全。树立“本钱可算、收益可获、风险可控”的经营理念。如此,一方面可以消除国家和金融业对民间金融组织的误解,其次也能壮大自己,达成可持续进步。

    2、为民间金融组织的打造和进步创造宽松的金融管理环境

    第一,民间金融组织作为一种特殊的机构应给予相应的从业资格。针对业务范围、风险特征与对公众影响的不同,合理确定民间金融组织的市场准入条件,包含注册资本金、高级管理职员、会计财务规范、内部控制等方面。然而,因为民间金融组织不吸收公众存款,不会引发诸如挤兑等公众事件,所以在市场准入方面,应该相对宽松一些。

    第二,因为民间金融组织进步正处于起步阶段,运作模式与监督管理都不成熟,应付民间金融组织运行的前3-5年采取“宽松监控和鼓励并重”的原则。譬如对其资金来源进行监控,禁止从事存款业务;将它资产运用对象限定在农户或城镇下岗失业职员;按期提供报表,保证财务透明规范等等。但一般来讲,不必适用复杂的小心监管规则,可本着“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原则进行准小心性监管,对各项监管指标,如资本充足率、存款筹备金率、流动性比率等,可相应地减少标准。要允许和鼓励民间金融组织进行资金来源革新和商品革新,自主开辟负债来源,开发小额信贷商品,通过灵活多样的信贷服务增强存活和进步的能力。

    3、对小额信贷采取相应的扶持政策

    党中央、国务院为支持农村经济进步,提出“多予、少取 、放活”的原则。作为以后一支要紧力量,民间金融组织肩负着支持“三农”经济的重任,自己业务进步将面临点多、面广、量大、额小,资金来源途径相对单一等困难。实践证明,民间金融组织虽然具备较强的、潜在的盈利能力,但一般需要3-5年时间才能步入正轨。因此,在国内民间金融组织试点及以后推广阶段,有关部门应当颁布配套政策,简化注册登记手续、适合减免税费等等,以鼓励和推进民间金融组织的健康进步。

    4、为民间金融组织的运行打造相应的法律环境

    第一,国家应尽快研究拟定《民间借贷管理条例》和《民间金融组织管理规定》之类的法规,将民间金融组织的审批、监控、评价、风险弥补等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这也保证了民间金融组织有法可依,独立运行,为其构筑一个合法的操作平台。

    第二,尽快确定监管责任人,目前有的地方组建的管理小组监管模式只不过过渡性管理模式,需要加紧确定具体的监管机构。从现在看,还是在法规上明确县域“银监办”负责监管当地的民间金融组织为妥。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国家人事网(https://www.zbxggc.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国家人事网微博

  • 国家人事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