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州美术学院图书馆民国美术文献调查
1.1广州美术学院图书馆馆藏分类
1.2广州美术学院图书馆的民国美术文献
广州美术学院图书馆民国美术文献版别丰富,颇多精品,比如民国年代叶恭绰影印本《清代学者遗像传》,这是研究清代学者及两百余年学术情况的原始文献材料。另有不少见证年代变迁的早期美术期刊、画报、报纸合订本等。比如馆藏《首次全国美术展览会美展会刊》,创刊于1929年4月十日,1929年4月十日至5月十日在上海,举办了首次全国美术展览会,期间出版了这份会刊,由徐志摩、杨清磐、陈小蝶、李祖韩任编辑,共10期,另加1期增刊。作者队伍汇集了当时闻名全国的艺术家和评论家,特约撰著者21人:叶恭绰、郑午昌、丰子恺、倪贻德、徐悲鸿、林风眠、黄宾虹、贺天健等。该刊的主要内容是发表美术论文,并附美展作品。这类论文代表了当时高水平的美术理论,很大地影响了现代美术理论研究,其中一些文章,多为代表作(1)。因此,研究该图书馆美术文献的整理工作,为探索古旧美术文献借助渠道提供借鉴。
2.广州美术学院图书馆民国美术文献的整理近况
广州美术学院图书馆员工在读者服务过程中,获悉学院的美术研究所有几位教授,他们以民国时期美术进步状况为研究方向,而这一时期的文献资料因为相对分散,图书年代久远而致使数据不全,十分不便不利于查阅,自2008年开始,对馆藏民国时期艺术类文献拓展回溯建库工作,并编制专题目录,供读者查看(2)。而2013年校级科研项目(民国时期艺术文献整理工作研究――以广州美术学院图书馆为例,项目编号:13XJA026)的申报成功,加快了对民国文献的编目与修复工作的拓展,具体整理工作如下:
2.1分类的细化:广州美术学院图书馆对于美术文献的分类使用“中图法”第五版,但在该分类法的基础上,对已加工的民国美术类文献进行了愈加细致的分类。
除此之外,在分类方面,专业书库艺术类书标颜色细分是该图书馆的特点。
对于民国美术文献,不只考虑其学科,还兼顾成套书的集中存放。因此,在编目过程中,为某些文献编排了两个分类号。
比如:《好古堂家藏字画记附续记》(清)姚际恒撰商务印书馆1936,分类号―J120.949;Z121.6,书标贴J类,Z类代表存放地区。
2.2编目状况。截至2013年12月31日,馆藏民国时期文献已编目3391种,共计16309册。已编目的数据包括分类号、条码号、登录号、馆藏地址代码、书名、著者、出版者、出版年份、价格、册数、装帧状况等元素。
2.3修复情况:对破损的民国文献沿用古籍保护的原生性方法进行修复。民国初期国内刚引进机械造纸技术,制浆工艺落后,纸张含酸量高,很多文献出现了书皮与书离别,书页发黄发黑、硬脆的状况,一些美术类文献,其中拥有很多实拍的照片,但因为书页断裂甚至粉尘化,加上岭南区域相对潮湿,照片紧急变形、色彩失真。对此,广州美术学院图书馆使用“托裱法”进行修复,然而民国文献使用的是双面印刷,“托裱法”的用法范围十分有限。
3.广州美术学院图书馆民国美术文献整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实地调查过程中发现,广州美术学院图书馆在民国文献整理策略的整体设计与技术办法上有非常大的提高空间。
3.1民国文献的整理工作计划性、统筹性和针对性不足。已经进行的加工工作相对分散,编目、修复、保存环节缺少互相呼应,在工作步骤方面不够明确。著录不清,鉴别与分级工作未能进行。图书馆民国美术文献十分丰富,但确切的数目迄今为止尚未能完全统计出来。已编目的书本在价格标注(MARC“010”字段)上使用该图书馆资产登记簿所显示价格,与版权页所示价格有所不同,而登记价格的形成与原书价格之间的差距没任何计算依据可循。
3.2笔者通过对广州美术学院图书馆的实地调查,并对其已整理加工的编目数据与实体书本对比剖析,可以看出,广州美术学院图书馆在人力物力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所完成的民国文献整理加工工作是有所效果的,特别在美术文献二次分类方面专业性优势十分明显。但对文献近况记录、文献来源,文献再生性保护等工作却相对缺失。而专业职员稀缺,经费不足也成为了文献收拾的障碍。
3.3馆藏民国文献的数字化方面,只是进行了每种书的简单编目,而对于复印、扫描、人工输入或影印等技术转化为复本或全文数据文献,以打造多种数据库,使其在校园网、图书馆局域网环境下达成全文检索下载这一目的的达成,基本还是空白。
3.4在与有关单位的交流合作方面,工作相对欠缺。图书馆自己缺少专业的员工与技术设施,在外包业务上又极少拓展,因此非常难达到优化资源配置与节省人力物力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