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3-9082(2015)05-0225-02
伴随环境污染不断增多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环境问题为愈加多的为普通民众所关注,环境教育由专业教育走向通识教育成为必然走向。
1996年,英国教育与就业部发表的政府环境教育方案文件,为高等教育中的环境教育指明了方向;同时,英国《国家课程》明文规定,环境教育应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必学课存在,使环境教育在合法教育中获得一席之地。除此之外,德国、西班牙、瑞典等欧盟国家与美国、日本、韩国也纷纷将环境教育正式引入课程教学中来[1]。《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2010年)明确指出:“师范院校、中等专业学校要逐步把环保课列为必学课程, 高等院校的非环境专业要开设环保公共选修课或必学课”[2]。因此,怎么样在非环境类专业中拓展好环境教育,对于当代走绿色进步、可持续进步的道路具备要紧的意义。
1、经管类专业普及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1.社会可持续进步的势必需要
环境问题是伴随经济和社会的进步而产生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粗放型经济进步模式致使的环境污染、生态被破坏等弊病已日益突显,雾霾、水污染、垃圾堆放等环境污染问题触目惊心,威胁着大家的健康和进步。可持续进步、绿色进步目前强有力的呼唤声。可持续进步,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在当代,就是怎么样在稳步的经济增长中达成环境与之协调进步。走可持续进步道路,重点在于提升人意识,而以环境教育最为本,教育是促进可持续进步和提升大家解决环境与经济进步问题能力的重点。
2.培养环境友好型经管类管理人才的必然走向
国内的环境教育经过近十年多年的进步已初有成就,但社会和经济的进步向环境教育提出了更高的需要。经管类的学生是社会经济管理和进步的中坚力量,是将来企业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因此,在经管类学生中普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进步的教育,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管理者对环境保护的认识程度和社会责任感。事实上,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海外已有这方面的研究,由世界资源研究所发起国际贝迩项目(BELL),旨在将环境课程在经济学院、商学院推广,较好地把环境友好的理念融合到经管类的教育中。到2000年,美国已经有3/4的商学院正式开设了环境课程,其中约有一半将它设为必学课,约1/5设了环境方面的学位或双学位。
2000年,贝迩项目正式进入中国,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先后对其进行推广[3]。近些年,在BELL项目的推进下,国内高校拓展绿色MBA教育探讨[4],把环境友好的理念融入到商界的精英里,在工商界形成环境保护和可持续进步的意识,对于推进环境保护事业的进步具备深远的意义。
基于此,本文结合近年来在经管类专业开设环境教育公选课的实践,总结环境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办法,并对其中不足提出建议,以期为其他大学的环境教育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2、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1.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视线性
课程内容要立足于培养目的,即能培养具备可持续进步理念和国际视角的当代高级经管类复合型人才。具体来讲包含以内容:
1.1知道环境污染与健康。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热门,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在争论这个话题。然而,真的面对环境污染普通大众怎么样辨别,环境污染对人体有什么潜在的害处,怎么样在预防和防止,这类问题都需要更多的专业解答与教育。
1.2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进步的关系。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进步的问题。当代进步,“既要金山银山,也要青山绿水”,从经济学的角度讲,环境也是具备稀少性的,要启发学生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理论去剖析环境保护与经济进步之间的关系。
基于此,本课程内容以五个专题形式展开。专题一从灰霾天气、水污染、城市垃圾排放几个方面介绍环境污染与健康的关系,专题二介绍居室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专题三介绍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排放,关注全球存活环境;专题四以新的视角理解传统经济到现代可持续进步经济的演变;专题五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进步观念。大体上该课程内容以环境问题热门为基础,以前沿新动态为统帅,联系生活实质,内容丰富新颖。
2.课程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互动性
因为经管类学生大多数是文科类学生,基础理论常识不同,怎么样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又要有环境教育常识的普及,是讲课教师在教学实践和探索中面临的问题。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总结,以下几种教学方法的结合是很有效的。
2.1热门与国际视角
近年来,各种环境污染事件频发,雾霾、垃圾托起的城市、腾格尔沙漠污染、兰州水厂苯泄露…然而,面对这类污染问题,大多数民众却缺少最基本理论常识,如雾霾与雾的不同之处?面对污染和经济进步的问题,怎么样做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青山绿水?怎么样看待目前国内所面临的深化改革和转型?这类问题都是当代大学生应该考虑的问题。环境问题历史已有,直面环境问题,要用历史的和进步的见地。譬如,对比上个世纪六七十年发达国家发生的八大公害事件,让学生去剖析事件是什么原因及后果,与与当时工业革命、技术进步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方面感受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害处性,其次也会积极考虑环境保护与经济进步之间的关系,为可持续进步理念的提出打造基础。
2.2理论与案例结合
单纯的专业环境教育可能教师会讲到不少定义和原理,但对于非环境专业的学生,整个讲课内容的陈述顺序就尤为重要,譬如前面放一段有关的视频,吸引学生兴趣,并对所学内容有个初步的印象;之后会引入国内外一些专家对这类问题的评论,引发学生的考虑;然后给学生介绍基本的定义;最后用案例、热门新闻结合,引申拓展,形成一个完整的过渡。例在介绍水环境与健康的时候,以新闻调查“广东李苗库湾水污染事件调查”为例,让学生们观看视频,引导学生考虑污染事件的背后,政府、企业、执法部门、普通民众各自饰演什么角色,这中间的各种关系和利益是什么,怎么样防止此类事情的第三发生。一个环境问题的解决不止是一个管理的问题,它涉及到企业与国家之间、人与人之间如何处置等问题,大家现在的环境对策是不是可以真的解决这类问题――深思,经济与环境保护是不是可以协调进步? 2.3课堂展示与情景模拟
作为公选课,上课形式灵活得多。使用“上课前15分钟课堂展示+分组大讨论”两种方法,可以提升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课堂展示这种形式给予学生很大的灵活性,学生可以参考自己有兴趣的话题,或提出的问题,或展开调查,或提出建议,有益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而情景模拟可以提升学生的体验度,在讲述“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排放”这个专题时,把全班同学分组,分别代表欧盟、伞形集团、77国集团+中国等利益集团模拟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就碳减排的核心问题“哪个来减?怎么样减?减多少?减排原则是什么?”进行谈判。通过这种情景模拟,可以非常不错地再现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的场景,学生也能更全方位、更理性得看待气候变化与进步的问题。但这种情景模拟和讨论事前必须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筹备时间。
3、问题和建议
1.环境教育思想不够普及与看重
相比较其他公选课,不少学生觉得保护问题与环境保护要么枯燥无味,要么这种问题离自己太远,是政府的事。每学期的选课调查与反馈的信息表明,大多数学生都不是出于自己有兴趣,而是仅仅为了拿学分,以至于学生参与课堂和出勤较差。怎么样提升学生思想上的看重,需要社会和学校的看重,另外可以在某些专业把环境教育作为必学课,比如在经济学中开设《环境经济学》。
2.科普性和常识性非常难平衡
对于公选课,环境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于环境意识、环境常识、环境态度,但对于有的好学的学生来讲,就缺少环境体验及实践。因此,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的学生教学,要不同给予导引,譬如给好学的学生一些实践课题指导,鼓励他们参加学校和外面的一些有关竞赛。
3.跨学科进步资源较少
经管类学生有着经济学、管理学基础,但缺少系统的环境科学教育,因此这种教学中若能将环境科学与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整理,不同内容由不一样的老师来参与,形成跨学科团队,将会很大地提升学生兴趣及教学成效。
4、结语
在经管类专业开设环境教育公选课对于培养具备环境友好理念的现代经管人具备要紧的意义,也是国内走可持续进步道路的必然走向。此类课程在教学中要重视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视线性,同时教学方法使用多种教学方法综合用。对于以后拓展此类课程,一方面需要提升对环境教育的看重程度;另一方要能整理跨学科资源,健全和丰富该类课程的课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