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对于国内迅速的城市化、多维的城市转型及其相应的社会与空间问题已经经过学者很多的研究,但依旧没得到非常不错的解答。从资源环境约束的视角出发对城镇进步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将弥补上述研究的不足,并形成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及方案空间。
关键字:资源环境; 新型城镇化; 带状城市; 集约; 卫星城市。
1、引 言.1979 年 美 国 地 理 学 家 诺 瑟 姆 发现各国城市化进步过程所历程的轨迹大致都可以概括成为一条被拉平的 S 形曲线,他将城市化进步分为初期缓慢进步阶段、中期加速进步阶段和后期饱和阶段[1]。此后 S 型阶段模式在世界很多国家被证明存在并被国内的很多学者和政府决策者所探讨和运用论证。
《中国城市进步报告》2012 卷的资料显示,截至 2012 年年底,国内城镇化率已达 52. 57%。在此数据上依据诺瑟姆曲线判断,国内已经处于城市化进步的加速阶段,很多来自乡村和小镇的大家纷纷涌入城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 曾提出“库兹涅茨曲线”,说的是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即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伴随经济增长呈先加强后减小的倒 U 形[2]。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格罗斯曼和克鲁格等经济学家把库兹涅茨曲线的思想应用到环境水平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剖析当中,于1995 年提出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依据这一假说,一方面,经济增长意味着更大规模的经济活动,既需要更多的资源投入,又带来更多的污染排放,因而对环境水平产生负的规模效应; 其次,经济增长通过清洗能源与新技术的用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等,对环境水平产生正的技术进步效应和结构效应。一般说来,在大规模工业化阶段,规模效应超越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环境水平伴随经济增长不断恶化; 在后工业化阶段,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超越规模效应,环境水平伴随经济增长逐步改变[3]。归结起来,这三类效应一同决定了环境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倒 U 形曲线关系: 环境水平伴随经济增长呈先恶化后改变的趋势[4] 。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讨论中国内很多学者提出了我们的见解,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 觉得,大家的城镇化就是走一条以资源节省、效率优先、见房见人、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李强 等人对中国城镇化“推进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中国的城镇化主如果政府主导的城镇化,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政府居于核心的地位。李京文、周毅 觉得国内是滞后城市化国家。将来的城市化进步将表现为多样化、国际化、集群化、互联网化、生态化和逆城市化趋势。沈悦 通过对日本的城市化过程进行研究对国内的城市定位、土地、交通和城市内的二元问题进行了方案剖析。更多的学者对国内的城市化进行了不同层次的研究,但这类研究多是从产业结构、人口迁移等角度进行分析,基于客观的资源环境约束的城市化道路选择并不多见,本文试图从资源环境的角度出发,探讨国内新型城镇化的顶层设计策略。
2、国内的资源环境基础与新型城镇化.据有关部门的资料显示,国内已经探明的矿产资源总量较大,约占世界的 12%,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 3 位; 但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 58%,居世界第53 位[5]。从大体上说,人口和自然资源条件并不构成中国城镇化进步的绝对障碍,而且在很多方面中国的资源条件 具备肯定的优势。但,国内人口海量、人均资源相对不足是一个基本国情。因此,主要依靠自然资源来推进城市的长期增长并非中国城镇化的可行道路。
事实上,国内对能源的开发借助已达到相当高的强度。与能源高强度开发和大规模消费相对应的则是能源借助效率的低下。国内能源消费强度远高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约为美国的3 倍,日本的7 倍; 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每公斤标准煤创造的 GDP 仅为0. 36 USD,而日本为 5. 58 USD,约是国内的 15倍,世界均值为 1. 86 USD; 工业锅炉能耗效率为60% ,低于发达国家 20 个百分点; 主要商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水平高 40%,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等于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的 3 倍; 每年工业部门多消耗 2 至 3 亿吨标准煤,约占全国总消费量的 1/5[6]。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目前中国依赖很多消费能源,推进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也使中国经济增长愈加接近资源和环境条件的约束边界。3、国内城镇化过程中的资源环境约束与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城镇化得到飞速发展,尤其是 1996 年城镇化水平达到 30% 将来,城镇化率得到迅速提高。目前常见觉得,国内城镇化处在飞速发展阶段,并且这种飞速发展趋势还将维持较长一段时间。但,因为国内城镇化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国内城镇化进步仍呈现出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非农化,城镇化的地区差异较为明显,大城市的中心地位更加突出,中小城市进步迟滞,城乡环境堪忧,资源短缺加剧等一系列问题。1. 大城市中心地位不断加大,资源环境重压更加突出.
随着着国内城镇化的进步,国内的特大城市、省会级城市规模不断扩张,人口持续聚集[7]。依据对河南不同区域农民工的 994 份随机调查问卷显示 ,即使是经济基础相对较差的农民工也对特大城市 、地区中心城市 有强烈的迁入欲望。来自中小城镇的城市居民更是对大城市偏爱有加。因为该种迁移偏好的风靡,致使国内中心城市规模在近几年框架不断拉大,人口数目激增,最后致使环境恶化,交通拥挤,城市生活水平显著降低。在城市结构设计上不断增加的环状结构进一步加剧了城市治理的困难程度和环境恶化的速度。2. 城市运营粗放与低效率十分容易见到.
正如低效率的投资支撑国内经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一样,在国内的城市建设中缺少规划或者没规划的城市扩张十分容易见到[8]。部分城市的扩张完全以私人部门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为导向,忽视城市进步的资源环境基础,为未来的城市运营留下不少病根。在国内不只存在城乡的二元结构,城市内部也常见存在二元结构。城市现代化的地区附近,可能就存在脏乱差的城中村。城市内部的不和谐也并不鲜见。有些地区植物郁郁葱葱,有些地区找一棵树都非常困难。现代节能技术、环保技术在城市的不同地区应用状况差距也十分巨大。
面对这样复杂的状况,城市的管理者却总是采取比较省事的粗放型管理方法,这样一来,城市的资源环境重压进一步增加。3. 有待商榷的城镇建设用地政策.
国内目前采取的是对城市建设用地严管严控、尽可能少占少用的方案,期望以此维持更多的土地资源。但,笔者通过对部分区域的调查发现,大家的这种方案不但没节省土地,反倒是导致了更大的土地浪费。大家可以选择部分新生代农民工为调查对象,他们大多从有工作能力以来多数时间在城市务工,有了肯定的资金积累,这类资金最后流向了土地丰富的农村,在那里他们可以以较低的价格建设数百平米的大房屋,占用土地数目自然也十分惊人。因为城市建设土地的短缺,致使城市住房的短缺,进而致使住房价格迅速上涨。再加上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本应在城市购房的大家被迫把资金带到了农村,同时也把粗放的土地借助方法带到了祖国的四面八方。
4. 缺少城乡统筹,庞大的总住房面积与狭小的实质住房空间并存.蜗居在中国大城镇的大家,并未必没住房,人房离别才是住房紧缺的根源。就住房总面积来看,伴随近年来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相当多的人在城市或乡村都有了我们的住房,但与住房分布不同的是,大家的工作职位多在大中城市,这一分布直接致使的结果是因为工作的需要,不少人需要居住在其工作的城市,住房紧缺进一步放大。
依据刘少华、夏悦瑶 的研究表明,现在国内的城镇化模式,过分地关注了土地和经济的城镇化,忽视人口城镇化。而这种模式在资源借助上比较粗放,资源过度消耗十分容易见到[9]。5. 过于淡化城市规模扩张所需的资源环境基础.
随着着技术进步,大家在规划城市建设的时候愈加不受地区原有些资源环境基础的约束。事实上伴随科技进步和大家观念的转变,资源环境的约束确实得到了非常大的突破,大家调配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能力也确实在不断增强。但,大家好像忽视了一个问题,就是通盘来看,大家虽然在某一区域可以冲破资源环境的制约,但这种冲破总是需要较大本钱,也就是说大家没达成资源的最好配置,浪费了不少财富。
6. 不尽如人意的中小城镇进步.国内政府一直倡导大力进步中小城镇、卫星城镇,但事实是除去国内改革开放初期随着乡镇企业的进步,海量小城镇昙花一现外,人口与资源一直在向大城市、特大城市集中,这与政府主张的进步方向并不同。
4、基于资源环境约束的国内新型城镇化道路选择.1. 大力进步带状城市体,摒弃传统的环状扩张.
无论从世界城市的进步规律还是从笔者调查的状况来看,将来几十年国内人口仍然会持续不断地向大中城市聚集,即使国家鼓励中小城镇的进步,短期也没办法改变微观个体对特大城市、大城市的向往。基于此,大家除去加快均衡大中小城市的公共商品供给外,更要紧的是需要考虑怎么样建设资源节省、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大城市。就大城市的扩张,或者说中等城市向大城市的扩张而言,大家以往的扩张模式是摊大饼式的城市环状扩张。这种模式带来的是环境恶化、交通拥堵等一系列城市生态难点,也愈来愈致使城市进步的不和谐。鉴于此种状况,大家可以尝试新的城市扩张模式,就是进步带状的大城市、特大城市,进而取代城市的环状扩张,以此来增强城乡交融,缓解城市资源环境的重压。
2. 推进绿色城市、人文城市和科技城市的协调进步.现代城市运营的粗放与低效率是加剧资源环境进一步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现代城市建设和运营中怎么样才能摆脱粗放,走向集约,摆脱低效率,走向高效率成为现代城市建设和运营的一个要紧课题。大家建设城市或者镇级居民点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想通过集约的方法借助资源,叫人们居住得更健康更舒心,同时也有益于大家在经济上获得进步。达成这一目的,需要大力推进绿色城市、人文城市和科技城市的协调进步[10]。
3. 加紧城市建设用地尤其是住宅用地的供给,以节省有限的土地资源.现行的户籍规范、城市住宅价格的迅速攀升和非城镇居民有限的购买力及不顺畅的筹资途径致使很多期望居者有其屋的大家选择去本钱较低的区域拥有我们的住房。这样一来,城市务工职员所得的相当一部分收入流向了广阔的农村,用于房子建设[11]。相比较城市住宅对建设用地的用法效率,农村住宅建设对土地的借助是很粗放的,并且城市工作农村建房的群体常见对土地的稀缺性不看重,房子建设也缺少整体规划,致使土地浪费惊人。就这一点来看,大家严管的城市住宅用地供给,看上去控制了城市建设用地的整体规模,但从城乡统筹的角度来看,事实上进一步加剧了国内土地资源的浪费。这样来看,增加城市建设用地尤其是城市住宅用地的供给,同时对农村建设用地进行适度干涉,才是大家节省有限土地资源的可取的道路。
4. 切实地推进人的城镇化,降低人户离别,降低资源闲置和浪费.国内针对房价过高、需要过旺等问题采取了抑制需要、平抑房价等方面的管控方案,以预防地产价格的过快上涨,风险经济的总体进步。笔者并不觉得这是一个好方案,准确一点来讲应该是大家的工作重心不应该放在抑制需要、控制价格上。既往的政策反馈结果也证明了这不是一个适合的方案。
除去增加整体供给量以外,努力达成住房资源的城乡统筹,使得闲置的资源得以合理借助才是大家解决问题的突破口。鉴于此,加快推进人的城镇化,降低人户离别才是解决国内房子闲置的根本渠道。人城镇化了,他们的房子自然不会很多地成长在城市以外,也不会占用很多的耕地资源。5. 地区城市的规划要考虑资源承载的基础条件.
一般情况下,在地区城市的规模扩张中最重要考虑的是当地区的经济进步和经济扩张,第二才考虑当地区的资源环境约束。张臻汉 通过对全国 286 个地级市的人均水电气和公共交通等资源消耗数据的实证研究,剖析出中国城市的资源集约最佳规模区间为 100 万 ~ 280 万人。研究结果表明现在国内仅 32. 1% 的城市处于资源集约的最佳规模区间。这样来看国内的城镇化需要特别注意资源集约的问题,地区城市的规划需要考虑当地区资源环境的基础条件。
6. 加速卫星城市、中等城市的产业集聚,促进就业职位向中小城市流动.在国内大力进步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相当多的区域提出了要大力进步中小城镇,尤其是县级城市。近期几年迅速上涨的中小城市住房价格集中反映了大家对国家大力进步县级城市的期待和认同。但,中小城市地产业兴盛,并不是大家的中小城市建设获得了多大成绩,更说不上是这种建设模式的成功。从笔者的调查来看,县级城市的新的购房者有非常大一部分,工作不在其购房地,是人房离别的状况,显然这是一种脆弱的城镇化[12]。鉴于此,大家需要加速卫星城市、中等城市的产业集聚,促进就业职位向中小城市流动,用充足的就业职位提高中小城镇的进步后劲。
参考文献:[1]Northam R M. Urban Geography[M]. New York : JohnWiley & Sons ,1975.[2]Markus Pasche. Technical progress,structural change,and the environment Kuznets curv[J]. Ecological Eco-nomic,2002,42: 381 - 389.
[3]Ekins P. The Kuznets curve for the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examing the evidence[J]. EnvironmentandPlanning. 1997,5: 805 - 830.[4]相 东,王跃生.“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到来了吗? [EB/OL]. http: / /env. people. com. cn/n/2012/1018 / c1010 - 19302271. html.
[5]卢萍萍. 资源环境约束下四川可持续城镇化研究[D]. 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9.[6]陆 田. 资源环境约束下长三角区域城镇化道路研究[D]. 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8.
[7]王 德,彭雪辉. 走出高城市化的误区———日当地区城市化进步过程的启示[J]. 城市规划,2004, :29 - 34.[8]张臻汉. 资源集约与城市化的最佳规模[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 :84 -87.
[9]刘少华,夏悦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低碳经济的进步的道路[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 :84 - 87.[10]谢文全,翟慧敏,等. 基于 ArcGIS 乡镇土地借助总体符号库的设计与达成[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 :374 -377.
[11]丁 静. 新生代农民工“半市民化”的根源剖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 :250 - 253,291.[12]王义民,李文田,等. 流域与中国城市群空间分布规律研究[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 :250 -253,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