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环境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革新

点击数:928 | 发布时间:2025-08-08 | 来源:www.xztsal.com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1573(2015)01-0119-04

    目前,国内高职教育效果显著,办学规模飞速增长,布局日趋合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理念进一步明确,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也在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和用途在不断提高。伴随国内经济转型的全方位推开,适应经济转型环境的高职人才培养已经成为高职院校亟需解决的中心课题。

    1、内涵界定

    (一)高档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科学内涵

    2011年十月20日,教育部印发《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革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进步的若干建议》(教职成[2011]12号)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档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2012年6月14日,教育部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进步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教发[2012]9号),则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革新需要的进步型、复合型和革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因此,以进步型、复合型、革新型为基本特点的高档技能型专门人才已成为教育部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的的科学描述。

    这样来看,高档技能型专门人才是应用和实践客观规律的应用型人才,它应拥有两个特点:第一,高档。主如果指适应经济转型环境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高级人才。进步型、复合型和革新型是高档的显著特点。进步型表明要拥有不断学习和进步的能力;复合型表明不只要有较强的专业能力,还要拥有较高的有关技能;革新型表明不只要学会较强的专业技术,而且还要拥有在所学专业上较强的革新能力。第二,技能型专门人才。与“研究型”相对应,主如果指学会和运用某种专门技术和能力的人,或者把常识转化为技术和能力的人,或者把技术转化为商品生产出来的人,包含技术专门人才、管理专门人才、服务专门人才等。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涵义

    对人才培养模式涵义的界定,学术界有不一样的看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觉得,学术界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本质相一致的,他们只不过从不同角度解释人才培养模式这一科学定义。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遵循特定教育理念的指导,为达成特定培养目的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表现为延续性的人才培养活动,包含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目的、人才培养过程和人才培养评价等几个要点,具备目的性、相对稳定性和进步性三个特点,它对于特定的人才培养目的的培养具备重点性和引导性有哪些用途。

    2、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内高职教育如火如荼,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为国内经济社会进步源源不断地输送了一批批人才。但同时也存在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人才培养水平满足不了经济社会进步需要,尤其是经济转型环境的需要等问题。现在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人才培养目的欠缺层次性

    人才培养目的就是说教育要培养哪种人才。高职教育进步初期,人才培养目的常见定位偏低,即培养适应产业一线和地区进步的技术工人。目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的常见定位为高档技能型专门人才。这种人才培养目的的定位只考虑了教育部文件的精神和经济社会进步的需要,而没对受教育对象的高职生进行人性化的考虑,也没严格遵循“因地制宜”的教育规律。

    要了解,任何学生群体都是参差不齐的,高职学生也是这样。高职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参加高考考试分数较低的,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对口招生,还有一部分是自主招生的,学生来源五花八门,学生自己素质也是参差不齐。因此不可以用统一的人才培养目的和模式去培养所有些学生,人才培养目的应该分不同层次而设定。

    (二)师资队伍建设偏重技能性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高职院校的教师也要重视传道、授业、解惑的有机统一。目前,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偏重于“授业”,而忽略了传道和解惑。也就是说,在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常见看重技能的高低,而忽略了获得技能和革新技能所必需的人文素质的提高。

    要了解,教会学生一门技术并非高职教育的全部,除去技术以外,还应该加大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由于这是能否成为进步型、复合型、革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点。譬如,摄影技术比较容易学会,但拍出好的摄影作品则需要一个人思想、境界和品位的提高,这是人文素质提高的结果。因此,高职师资队伍建设,不只要看重教师的专业技能,更应该重视教师的人文修养。

    (三)校企合作流于形式

    校企合作,本意是构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双赢”合作,从而学校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提高人才的实用性和实效性,达成教育与社会和市场接轨,达成资源和信息的共享。然而,一方面目前高职教育中的校企合作存在“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只有学校为了就业的重压而产生的校企合作的动力,而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近况下动力不足。其次校企合作还只停留在学校为企业输送便宜劳动力的阶段,校企双方不可以深度介入,还没打造校企双方相互促进、互惠共赢的校企合作机制。

    (四)水平评价方法亟需健全

    高职教育的水平应该是规范和特点的有机统一。目前高职人才培养水平评估通常都是教育管理部门从各高校抽调的专家及有关职员进行检查评估,缺少社会其他行业和部门的参与。如此的评估一方面非常难突破固有观念的藩篱,比较容易抹杀一些特点的东西,强化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趋同性。其次,因为没产业职员的参与,高职则非常难准时学会产业对人才水平和规格的需要。 高职人才培养的水平评价应以高职学生的就业水平、行业企业认同的高技能人才水平标准为出发点和归宿,从高技能人才水平评价标准中的专业技术能力、专业转化能力与持续进步能力三个角度进行剖析,还要重视高职人才培养水平评价主体的差异性和多元性,高职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中既有来自教育管理机构的就业率按期评价和专项评估,也有来自行业、企业的社会职业评价,还有学生和高职院校的自我评价,从而形成教育管理机构、行业企业、高职院校、高职学生等多个评价主体的高职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使高职人才培养的评价准确而客观真实。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国家人事网(https://www.zbxggc.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国家人事网微博

  • 国家人事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