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审美教育浅论

点击数:381 | 发布时间:2025-06-13 | 来源:www.xtxh1.com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3-9082(2015)09-0144-02

    1、语文审美教育的传承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便十分看重对“诗”“乐”的学习。他把规范社会政治规范及伦理观念的“礼”和进行艺术审美教育的“乐”相提并论,一同置于学校教育科目“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前列,觉得礼可以安上治民,乐可以移风易俗。同时期的西方,古希腊哲学家也早就看重美育的要紧用途。柏拉图的《理想国》提出,大家“应该探寻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优美方面描绘出来,使大家的年轻人们像住在风和日暖的地带一样,四周所有都对健康有益,每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呼吸他们的好影响,使他们无声无息地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喜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从20世纪初到五四运动前后,伴随中西文化的交流和思想解放运动的掀起,国内著名学者王国维、蔡元培等也积极传播了西方的美育思想。如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说”,王国维打造学生“真美善之三德”等等,大教育家们认识到美育在不断提升人民综合素质和生活水平上有着不可替代有哪些用途,也正因此语文审美教育得到积极的传承和进步。

    2、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程度

    语文审美教育是通过语文学科教育活动进行美的教育,教育学生如何感知、理解、鉴赏、评价美,进行美的创造;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语文审美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更是看上去举足轻重,伴随年代的进步、社会的进步,素质教育理应向纵深进步。

    第一,初中生的成长不可或缺审美教育。初中生的年龄段集中在少年期和年轻人初期,少年期是审美静观能力的形成期,这一时期内部语言的长足进步,使个体开始深思考虑,抽象思维,客观世界的朦胧感与神秘感日渐破除,致使主客观的分化。年轻人初期是审美个性确立期,以少年男女的性成熟为标志。初中生的年龄阶段所具备的审美心理结构及特点为审美教育提供了可行性,作为教师不只要知道初中生的审美心理结构,还应该知道初中生审美心理进步的特征,要依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特征推行审美教育。

    第二,素质教育的推进不能离开语文审美教育。应试教育把语文当作工具,教法上重理性剖析,用抽象的定义代替培养美的感情,用推理代替想象,形成了僵化的教学模式。美感的丧失,致使语文课堂打动不了学生的心,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素质教育指导下的审美教育能依据现实的进步和需要,自觉主动地引导受教育者的精神进步,使得他们的精神世界处于更积极的、更高尚的美的世界,促进受教育者的自己素质不断提升,并在不断提升中形成他们的对美的认识和怎么看,从而在无声无息中主动的、潜移默化的遭到教育和熏陶,所以素质教育的推进不能离开语文审美教育的参与。

    第三,语文教学的改革需要审美教育。国家教育部于2003年发布的普高语文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中,在前言的课程基本理念部分如此写道:“审美教育能够帮助促进人的知、情、意全方位进步。……语文具备要紧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进步,让学生遭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在第二部分课程目的中说,通过高中语文必学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感受?鉴赏”方面获得的进步是:“阅读出色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魔力,进步想象力和审美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生活的多姿多彩,激起珍惜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高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领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升道德修养。”

    3、语文审美教育的推行方案

    第一,尊重个体的差异性,教师要因地制宜。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对于同一部作品,不一样的读者有着不一样的审美体验。现代社会是个多样化的社会,是一个思想很活跃的年代,讲究个性自由,喜欢张扬,特别是在当下的初中生身上体现更为明显,假如在审美教育过程中试图用专家学者或某位教师的看法统一全班学生思想,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在进行语文审美教育时,教师对于学生的鉴赏评析建议,要给予充分的尊重,不可以用我们的思维模式限制学生的思想,而应该依据个体差异进行不同化引导,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

    第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积极发挥引导用途。兴趣是学习的先导, 是推进学生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 教师应当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使他们把学语文看作是一种乐趣, 使他们在课堂上的主体用途能得以充分的发挥。 如此他们就会主动地愉快地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与教师“ 奇文共赏析,疑义相与析。”审美既是审美主体的自觉活动,同时又不能离开审美指导者的参与。因为教师常识储备、生活阅历比学生丰富,对作品的理解也比学生更为深入,因此当令的点拨,总是可以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第三,打造美的环境,充分发挥语文课堂有哪些用途。课堂上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审美主导者。教师假如能运用生动、亲切、亲切、得体的语言,妙趣横生的旁征博引、形象逼真的演示,来创造一种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临其境的审美环境。那样这种环境,既能够使学生(审美主体)处于情绪感染之中,使其在审美愉悦中得到陶冶,产生强烈的精神享受欲望。环境中最有价值、 最活跃的是人的活动和人的情感, 教师应当借助融洽的师生关系成为审美对象和美感的诱发者,充分地借助45分钟使学生自始至终地在充满情趣的愉快氛围中获得常识、进步能力、陶冶情操。

    4、结语

    审美活动是人类最高的生命存在活动,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能唤醒个体的生命体验,看重情感积淀和艺术熏陶,重视对学生心理的塑造,引导学生求真,也劝其向善,更劝人为美,这应是大家所追求的审美教育的目的。同样,应该努力避开功利的纷扰,带领学生真诚地投入到文本的解析和体验之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学生置身于语文课堂的审美活动之中,在美的享受中学习、成长和健全自我,从而达成对自我的正确认知和健康进步,这才是语文对人的全方位进步所产生的价值所在。美学是一种诗意冥思的方法,语文课堂可以借用美学为生命构建一个充满诗意的世外桃源,假如大家的语文教育都能以如此的目的推行教学,那样,大家的学生离真的漂亮的语文就不会太远了。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国家人事网(https://www.zbxggc.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国家人事网微博

  • 国家人事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