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权视角下失独家庭老年人权益保障的近况剖析及对策

点击数:740 | 发布时间:2025-07-17 | 来源:www.czgsx.com

    摘 要:伴随国内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养老问题凸显,尤其是失独者群体愈加庞大,“失独家庭”的老人面临的养老问题更是远超一般家庭。在养老保险规范转轨中,怎么样使“失独家庭”的老人享有应有些权益保障,是目前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失独家庭养老所面临的困境进行剖析,并提出了一些应付办法。

    关键字:失独老人;养老;权益保障。

    失独老人是伴随失独家庭的出现而出现的,所谓失独老人是指在育龄响应计划生育政策,只生了一个孩子。而在他们中老年时期,其独生子女却由于疾病、灾祸、犯罪等多种非自然缘由死亡,但因为年龄或其他缘由他们不可以或不愿再生育、收留子女,而变得孤苦无依的一类老年人群体,没办法过上像常人那样的晚年生活,事实上为政策实行做出了非常大牺牲,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忙是社会和政府应尽的义务。

    1、“失独老人”近况剖析。

    (一)“失独老人”数目统计剖析。

    2012年,中国至少有100万个失独家庭,且每年以约7.6万个的数目持续增加。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也对现行生育政策下每年死亡的独生子女总量进行了研究剖析(参见图1),这样来看,假如实行现有生育政策不变,将来独生子女死亡总量会迅速增长。预计到2050年,中国独生子女总量在3亿左右,每年死亡10岁及以上的独生子女超越55万,累计死亡10岁以上独生子女数目超越1,100万。也就意味着中国将来的失独老人群体将很庞大。

    而这种趋势对整个失独家庭的影响愈加巨大。爸爸妈妈养育了惟一的子女十几年,在快要长大成人时却意料之外死亡,而且这种爸爸妈妈都进入中晚年,生育能力退化,再难重新生育子女,如此的打击愈加沉重。积年累月形成客观的人口问题给社会带来非常大负担,增加了社会不稳定的原因。

    (二)“失独老人”生活状况剖析。

    “失独家庭”中的老年人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两方面都承受了很大的打击和重压,反映出这部分人群在社会上的弱势地位,社会对其给予特别的关心和保护尤为重要和必要。

    受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影响,“家庭养老”这种传统养老方法一直占据着主流。儿女的赡养费是爸爸妈妈进入老年阶段最主要的养老收入来源。独生子女对爸爸妈妈来讲非常重要。何况,大部分失独老人历程了上世纪90年代的国营企业改制导致的“下岗浪潮”等其他缘由使他们收入常见较低。而且当这类失独老人的子女还在世的时候,有些又疾病缠身。爸爸妈妈一直不惜代价地想要治愈他们也使其债台高筑,陷入经济困顿。相较于一般家庭老人的养老收入源自子女赡养费、退休金、养老保险等渠道,而失独老人因为失去子女,下岗,很难负担养老保险总是失去稳定的养老收入来源,使他们本就困难的生活雪上加霜。

    精神生活方面,失独老人在暮年急切需要儿女抚养的时候却历程了丧子之痛,而且是惟一的孩子。中国传统文化中爸爸妈妈总是把儿女视为寄托和期望,其打击之大不言而喻,失独老人绝大部分很难同意儿女过世的现实,保留着儿女在世时的生活习惯。据调查显示,失独者的精神状况常见较差,主要表目前自我封闭,内心抵触与人交往,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一种自我保护,但事实上却不利于人格、心理等的健康进步。意志消沉,对生活失去信心,甚至有轻生念头。他们敏锐、易怒,很难回归到原来的正常生活。

    失独老人的生活物质没保障,精神失去依赖,这类不只对其个人的生活导致很大破坏,也对社会稳定导致了不可忽略的影响,这样来看他们的生活确实亟待改变。

    (三)“失独老人”现有应付手段剖析。

    自2012年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了老年人享有些基本权利,主如果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享受社会服务和社会优待、参与社会进步和共享进步成就等权利。并从经费保障、规划制定和老龄工作机构职责三个层面进一步明确政府进步老龄事业、做好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的职责。但作为老年人中特殊的失独老人群体,立法并没给出明确的保障规定。

    现在,各省市依据自己状况主要推出了以下应付手段:

    浙江、海南等省推出计划生育家庭扶助政策,给予失独家庭每个人每月100-270元扶助金。北京计生委联合人寿保险推出综合性保险计划,包含养老金保险、疾病身故保险、意料之外伤害保险、专为女人设置的重疾保险等共涉及五方面的新类型保险。然而,这类手段主要以各省市自主规定为主,缺少全国性的统一组织和规定,且配套的政策和立法保障手段进展仍较为缓慢,较难适应失独家庭数目迅速增加的形势。

    2、“失独老人”产生缘由的深层次探析。

    失独老人的出现是由多方面多层次是什么原因所致使的。国内在改革开放将来大踏步进步,经济腾飞的同时也使失独这一矛盾看上去尤为突出而尖锐。现阶段中国的失独家庭已形成相当大的规模是不争的事实。并且,伴随国内少子化与老龄化的加剧(如表1),失独家庭势必继续进步成数目海量的一类社会弱势群体。也就是说,失独现象,不止是一个现存问题,更将在将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呈现出愈演愈烈之趋势。因此,结合国内国情,具体剖析失独家庭产生的内在、外在缘由,并探讨出行之有效的对策看上去必要而迫切。

    失独现象从人口统计的角度讲解,可以简单概括为某一国家低生育率与老龄化以肯定先后顺序出现的产物。进而,大家对失独家庭产生是什么原因分析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少子化、老龄化、两者出现的时间顺序。

    (一)少子化与无子化的影响。

    少子化和无子化是失独老人产生的重点缘由,家庭中儿女数目的降低使失独老人产生的几率大大增加。本文将从以下三方面论证其影响:

    1、基于自己职业活动推迟、降低甚至拒绝生育。

    职业活动是一项社会性活动,其在大家的社会日常饰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个人的职业情况不只会干扰经济收入、社会地位,还与大家的自我满足、社会自我价值的认同等密切有关。因此,职业活动是少子化最根本的动因。求学是职业生涯的前奏,国人受教育人数逐年增多,第四次至第六次人口普查,国内同意高等教育(指大专以上)的人口分别为1990年1,612万人,2000年4,571万人,2010年11,963万人,平均以每十年三倍的速度递增。教育程度往高等化方向蔓延的趋势十分明显,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队伍愈发壮大。学生将更多的精力花在学习研究之上,婚嫁之事推迟是势必的事。创业整体环境优化,国家对个人创业的中小微型企业主给予更多的政策扶助,现在在中国正式注册的中小微型企业有4,2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创业人士在一个企业产生成长的过程中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很巨大,放在家庭上的时间和精力则此消彼长,生育问题由此被暂时搁置。

    自20世纪80年代起,趁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国内引入了市场角逐体制,劳动者所处的就业环境愈加灵活,所面临的就业重压也与日俱增。在现在僧多粥少、就业角逐愈来愈激烈的形势下工作取代家庭成了大家的重心。同时,在数目巨大的就业大军中,女人占据半壁江山。妇女的地位不断得到提高,她们也抛弃了女性作为生育工具的观念,开始跨出家门,投入社会,期待达成自我价值,渴望成为一个成功的女性。而一旦面临生育问题,女人或许会由于生理机制随时被中断劳动,对提拔和进步导致很难弥补的损失。甚至有一部分外企或私企等就业角逐激烈的公司,为数不少的女人职员由于怀孕被解雇,或者生完孩子也失去职位。生育对女人导致很大的不便,女人一直缺少稳定感,便会被迫做出暂时不育甚至终生不育的决定。

    2、养育孩子的高额花费,迫使家庭推迟生育计划。

    爸爸妈妈从怀孕开始到子女可以经济独立,所需要的成本是极其庞大的。以经济处于全国中上水平的杭州为例,养育一个孩子的本钱包含一个新生小孩的衣、食、住、用、行的成本,孩子受教育的成本和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的成本,除此之外还有爸爸妈妈正式或补贴给子女的婚姻支出。爸爸妈妈在抚养和培育孩子时,要支付从怀孕起到他(她)生活自立时为止的各种抚养成本、教育成本、医疗成本。大致可以分为生活成本、医疗成本、教育成本三大板块。而培养一个孩子具体又可以分为五大阶段。如表2,按2012年的消费水平计算,养育一个孩子每一阶段所需要的成本总和超54万,也就是说在不计算孩子出国、读研等更高层次的进步投资且大学毕业后即能自食其力的首要条件下,爸爸妈妈每年养育孩子的花费为2.5万元。而依据中国统计局官方统计公报显示,杭州2012年的人均GDP为89,696.8元,这表明家庭不到18万收入中近14%用于抚养一个孩子。对于普通家庭而言,不只要负担高额房贷、生活消费、自己进步投入等,更要考虑老人的赡养成本,因此抚养一个孩子已经是爸爸妈妈的极限。

    中国年轻人报社调中心对2,157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4.7%的人感觉教育支出已是城乡普通家庭很大负担。不少网友留言说:“养活自己都难,再养个孩子,第一遭罪;第二对不起下一代;第三太没社会责任感。”“生小孩就给套牢,股票可以解套,这只股永远也解不了!”“假如没非常不错的经济条件和好的自己素养,没能力培养一个出色的孩子,就不要生。那样将会让自己一生辛苦劳累,连心理安慰也没一丝,也误了孩子。”“孩奴”也成为继“卡奴”、“车奴”、“房奴”之后的又一热点名词,从一定量上客观反映了家庭在生育上面的无奈。

    3、环境污染影响人类生育率。

    近半个世纪以来,人类不孕不育率增加,已成为全球的现象,环境污染是其中要紧是什么原因之一。环境污染对男士生殖能力的影响主要通过化学和物理两种渠道。它们可通过减弱或拮抗男士体内内分泌激素的效应,或破坏雄激素受体从而影响生殖能力。环境污染同样也对女人生殖系统产生要紧影响。污染物可在胚胎发育期、青春期、生育年龄及绝经期分别对女人腺垂体、卵巢、子宫、乳腺和神经内分泌系统导致损害,致使女人生殖功能异常,影响卵巢内卵泡的发育和成熟、性激素的合成与释放,致使女人青春期提前、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囊卵巢综合征、月经周期改变、妊娠期胚胎发育异常等。

    3、针对“失独老人”权益保护的解决手段。

    (一)吸收海外先进模式构建有中国特点的养老规范。

    1、美国的养老模式对国内的借鉴。

    中国有着同美国完全不一样的国情,要保护失独老人的权益盲目仿效美国的养老机制当然行不通。但,美国在养老模式方面的做法却是值得大家借鉴的。

    当下,国内存在着比较显著的老龄化问题,而如此的一个问题就需要大家适合改变原来的养老体系,使其更具层次感。借鉴美国养老保障体系的构架,结合中国的当下国情,大家应当打造一个家庭养老、社会养老、社区养老三者相结合的更为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第一,结合当下近况,大部分的老年人仍想选择家庭作为他们安享晚年的场合。如此的一种常见现象无疑需要大家需要认识到家庭养老在中国特点养老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国内可通过对自愿承担失独老人养老义务的亲属、朋友提供肯定的政策打折、经济上的支持等方法来增强家庭养老的功能与用途。而为了能给失独老人提供更为全方位的照顾,社区单位也应当提供更多的服务,从而弥补家庭养老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漏洞,使失独老人可以更为长期地在家里居住。宏观上来讲,国内应当扩大养老保险规范的覆盖面,从社会养老角度入手,加强对社区、家庭养老的法制化监督,使中国特点的多层次养老保障规范真的落到实处。

    2、日本的养老模式对国内的借鉴。

    虽然国情有所不同,但考虑到同受儒家文化影响,日本的养老模式仍有值得中国参考和借鉴的地方:

    从现在的经济现实来看,国内的养老保险规范可以推进从现收现付制向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转型。原有些现收现付规范固然体现了社会保障的基本价值观念——扶持弱者。体现了社会公平公正,但却很难应对人口的老龄化问题。而日本储蓄积累模式的运作,恰好在非常大程度上缓解了其养老难问题。基于中国当下的近况,把这种养老规范应用到失独老人养老问题的解决当中,使失独老人在年轻时的收入在当时部分储蓄、固化为养老金,为老年生活提供保障。

    (二)促进“失独老人”走出精神困境的办法。

    独生子女是家里的惟一支柱,夸张而言,失独老人变成了某种程度上的精神残疾者。基于这一近况,社会应该把目光聚焦到怎么样让失独老人淡化疼痛、看见新的生活期望这一问题的解决上。

    宏观上来讲,建议社会可以探索打造一种具备人文关怀性质的体系,通过项目化、社会化的运作,对失独的老人拓展专门的心理辅导。客观来讲,失独老人对已逝子女的思念和回忆是不可回避的,但过多地沉湎于过去只不过雪上加霜,成为他们将来新生活的一种羁绊。此时,光靠失独者的自我调节是远远不够的,专业人士可运用科学、专业的常识有针对性地对失独者进行悉心的心理辅导,让他们正视生活的重大波折,掌握同意现实,继而展望将来。

    失独者是某种程度上的精神残疾者,莫大的悲痛让他们不敢直视真实的世界,而一直会将自己封闭在黑暗的世界里。长此以往,他们的心灵将会被扭曲,抑或是变得不堪一击。此时,社会组织应当立即行动起来,主动帮助失独者与外面打造起比较好、健康的联系。在这个方面,不少城市已经开始了初步的尝试。比如,重庆打造了真情联谊会,通过联谊会让失独家庭们汇聚在一块,彼此交流交谈,拓展各种丰富的活动,打开了他们封闭的内心世界;大连的一些组织通过QQ群传递正能量,让失独者度过苦难,走出悲伤。

    (三)推进立法,从根本上保障“失独老人”权益。

    事实上,政府对失独家庭的照顾工作近年来正在有序展开。
    10多年前,即2001年颁布的《中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二十七条为这项工作做了非常不错的奠基,其中明确规定:独生子女发买卖外伤残、死亡,其爸爸妈妈不再生育和收留子女的,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必要的帮忙。
    2007年8月,国家人口计生委、财政部在全国部分省市拓展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持规范的试点工作,这便从实践意义上进一步健全了工作。此次试点规定政府视状况给予满49周岁且其独生子女伤、病、残或死亡后未再生育或合法收留子女的夫妻每个人每月高于80元或100元的扶助金,一直到其亡故或其子女康复才停止。这类努力也反映了政府已经开始正视这个问题并将它提上日程。

    然而,伴随中国计划生育的落实与深入,中国家庭的规模不断变小,随之而来的就是老龄化进程的推进和养老问题的不断凸显。现在来看,已有些立法还没办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伴随“失独问题”在两会上的不断提出,立法的推进无疑已经势在必行。

    为了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需要借助更有强制力的法律方法来保障这类特殊群体的利益,比如适合增加因独生子女发买卖外或者死亡而处于失独处境的群体的保障条约,依据实质国情和人民需要颁布具体的养老保障法等。同时,确定落实有关部门的法定监督义务也是这项进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只有如此,才能保证解决工作的推进和有效落实,以便于打造更为完善的养老保障规范。另外,从根本上来讲,计划生育政策也可以进行适合的修改与健全。法治年代,有法可依,失独老人的权益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护。

    参考文献:

    [1]柳志艳。勇敢地生活下去——呼唤社会关注失独者群体[J].学理论,2012(20)。

    [2]董丽红。失独家庭养老问题的考虑[J].绥化学院学报,2012(12)。

    [3]熊婧,肖汉仕。“丁克”家庭的经济社会学剖析[J].法治与社会,2008(32)。

    [4]李文杰。精神慰藉是失独家庭的复活剂[J].中国社会报。
    2012,11[5]宋晓娟,杜娟。丁克家庭现象对中国传统人口伦理思想的冲击[J].学理论,2011(1)。

    [6]杨倩。当代中国少子化近况及成因剖析[J].今日科苑,2011(10)。

    [7]曹娟。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对策研究——基于中日两国的比较[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9)。

    [8]邱红。日本人口少子化与养老金规范改革[J].人口学刊,2006(6)。

    [9]高利平。“失独”之后,养老路在何方。家庭医药快乐养身[J].2012(11)。

    [10]杨宏伟。失独家庭的缺失与重构[J].重庆社会科学,2012(11)。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国家人事网(https://www.zbxggc.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国家人事网微博

  • 国家人事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